
全程導醫網 獨家報道:日前,徐州醫學院教授吳云明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講了一件事:國內一個考察團在法國期間有成員感冒了,到當地一家醫院就診,醫生的意見是“減少活動量,休息,多飲水”,藥物則只開了阿司匹林,他認為法國的醫生對病人不負責任,原因是沒給他“掛水”。“生了病到醫院輸液的確已經成了人們的一種習慣,這也是導致抗生素類藥物濫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說。
這種現象亟待改變!對此,江蘇省衛計委11月份出臺文件規定:從明年7月1日起,除兒童醫院,全省二級以上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明年年底前,除了兒童醫院,全省二級以上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吳云明教授說,要遏制輸液泛濫現象,不僅要改變從醫者的理念,也要改變患者不正常的治病觀。
11月25日下午,徐州入冬第一場大雪還在下著,記者來到三甲醫院徐州市中心醫院,門診一樓南側的輸液室里,患者坐滿了近兩排座椅,護士們忙著掛針、換藥瓶。這是諸多醫院里司空見慣的場景。“一般情況下每天接待三四百人,多的時候能到500人左右。”一位醫護人員稱,患者大多來自醫院周邊地區,也有少部分是其它縣市區的,“一般輸液一到兩天,超過四天的很少。”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也是一家規模較大的三甲醫院,位于三樓的輸液中心有近200個輸液坐椅。護士長稱,近期來輸液的患者雖有所減少,但并不明顯。記者接著走訪了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對于明年取消門診輸液一事幾家醫院的醫護和行政人員均不予置評。
那么,在門診輸液逐步取消后,人們在大醫院就診時若需要輸液則要去急診或住院,此外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相關壓力會不會增加?記者先后在云龍區、泉山區的多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走訪,有代表性的意見是“不到大醫院輸液,還可以到社區輸液”,他們認為應一并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抗菌類藥物使用的監管力度。
11月25日下午,年近六旬的蘇先生在徐州市中心醫院輸液,他患有糖尿病、腦梗、風濕性關節炎等多種病癥。他覺得,以后在大醫院門診輸液難了,就要考慮小區里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了。這也是不少社區衛生服務站認為省衛計委的文件是個利好,有利于推動分級診療的實現。鼓樓區二七社區衛生服務站是該區衛生局與徐州醫學院附屬三院共建的醫療機構,服務周邊1萬余社區群眾。衛生服務站負責人李德勇說:“到衛生服務站來看病的患者,多數是一些感冒發燒之類的常見病癥,也有一些常年病痛纏身的的慢性病患者,他們自己都知道用什么藥。”
吳云明教授認為,江蘇省相關政策的出臺,根本目的在于抑制或限制抗生素類藥物的濫用,以及推進分級診療的改革。在他看來,還要從標本兼治的角度和力度上,制定出更加詳細的實施細則來加以保障。“單獨依靠醫院自覺去執行而沒有嚴格的實施細則去防守,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醫院無論公立還是民營,都有盈利的一面。一家醫院門診輸液一天少則二三百人,多則六七百人,用藥的費用加上治療費用對任何一家醫院來說都是收入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吳云明教授分析,在沒有制度保障的情況下生硬地說取消就取消,醫院的抵觸情緒肯定會存在,如何將這一制度落到實處,還需要在頂層設計中進一步完善。
他同時提出,“所謂醫者父母心,對社會的責任感,也是這個職業的責任感。從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教育引導醫療機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也是改變抗生素濫用的一種有效渠道和手段。”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