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發表于2013-07-25《健康報》,是徐州市衛生局局長、黨委書記 吳憲的署名文章。此處全文轉載。
近些年來,參合農民異地就醫面臨著各種困境。從現實角度上來看,實現跨省市異地就醫管理結算,涉及不同省、市,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服務能力、新農合報銷政策、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各異。為此,徐州市利用自己獨特的區域位置,探索建立跨省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溝通協調機制,解決參合農民跨省市異地就醫結報問題。
徐州市近期組織市級定點醫療機構與周邊的棗莊、菏澤、濟寧、宿州、淮北、商丘和宿遷等地新農合經辦機構簽訂新農合服務協議,成為各地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并實現了計算機聯網管理和現場刷卡結報,覆蓋范圍已達到蘇魯豫皖4省8市58個縣5000萬參合人口。
為及時解決參合病人異地就醫結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徐州市首先建立了新農合聯誼會制度,以便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并牽頭成立了覆蓋 58個縣(市)、區的新農合協作組。通過實踐,我們發現了該項措施的以下優勢。
一是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共享。通過建立跨省市新農合服務網絡,使淮海經濟區廣大參合農民來到徐州市即可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通過建立跨省市異地就醫即時結報模式,解決了淮海經濟區5000余萬參合農民跨省市異地就醫即時結報問題。據統計,2012年,徐州市收治安徽、河南、山東三省和江蘇省宿遷市參合住院病人5萬多人,外地病人就醫人數逐年增長,占全市新農合住院患者的40.9%。
二是減輕了參合病人的就醫負擔。通過建立跨省市計算機管理網絡系統,參合病人在徐州市各大醫院住院治療,出院時可及時結算住院補償費用,病人不需要再回縣辦理補償手續。根據測算,按照每個病人回縣辦理結報手續需要兩個工作日、100元計算,實現異地即時結算后,每年可為徐州市及各地參合病人節省30萬個工作日時間和3千萬元的經費支出。
三是促進了各地新農合管理制度共同發展。通過成立淮海經濟區新農合協作組,建立定期溝通協調和交流機制,可以同時協商解決新農合異地就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各地新農合制度共同發展。同時這一制度,使徐州市級醫療機構的服務半徑進一步擴大。
不過,跨省市就醫管理結算方式還需要不斷完善各種制度,比如健全定點醫療機構內部監管機制,不斷完善異地就醫定點醫院新農合服務協議,在協議執行過程中,經辦機構要增強服務意識,主動為行政區域外的定點醫療機構搞好服務,及時結算新農合補償費用,取得定點醫療機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