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精神/心理頻道:你覺得自己比全世界50%以上的人都聰明嗎?估計80%的人心里都這么想。你覺得自己比全世界50%以上的人都好看嗎?估計90%的人心里都這么想。1980年代心理學家就已經發現了這個現象,無論是道德情操、智力,還是外貌,大多數人都會高估自己。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樂觀偏見”。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梁立桂主任介紹在最經典的“樂觀偏見”的實驗中,志愿者被要求就自己的某些特質來跟其他人作比較。結果發現志愿者對積極特質的評分顯著高于對消特質的評分。后續的研究發現,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他人具有更多的美德、道德和榮譽;比其他人更加能干也更有才華;更具同情心、更理解關懷他人,或者說更有人性;當然也比別人更少犯錯誤。
為什么我們會對自己的評價這么樂觀呢?動機如何影響樂觀偏見?
研究人員也認真地研究了這個問題,一部分學者認為是動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我們提升自我的需求;但是另一部分則認為,主要還是一些獨特的認知機制產生了這種樂觀偏見。在華盛頓大學喬納森?布朗2012年的最新文章中,他用5個嚴格的實驗重申了動機的重要性。布朗的主要觀點是,待評價的特征的重要性在我們評價自己和他人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這重要性是被動機所驅動的,這一點再過去25年的研究中有所忽略。換句話說,我們的動機越強烈,就越認為這個特征重要。
實驗中,他讓志愿者用10個特征,即誠實、和藹、負責、智慧、勝任、可靠、良知、宜人、想象豐富和外向,來描述自己的合適程度、描述他人的合適程度和這些特征對于人們的重要程度(你也不妨自己試著打打分)。
結果如他一貫強調的,特征的重要性越高,即評分越高,樂觀偏見越大。另外,他還讓志愿者做一個測量創造力的測試,然后告知一部分志愿者他們得分很低,創造力很差,而告知另一部分志愿者他們得分很高,創造力很強。當然這不是根據他們在測試中的真實分數告知的。之后再進行上述的特征評價測試,結果發現,那些被告知了創造力很低的無辜志愿者,他們的自我價值受到了威脅,而在接下來的評價中他們比其他人更加看重“樂觀”這個特質,也給了自己更高的分數。這表現出了一種對于自己價值的保護。說明我們在需要某種特質時,就會對它格外看重,也會在這方面對自己的評價格外高。
動機以外的影響因素
動機并不是唯一讓我們產生樂觀偏見的原因。認知的觀點認為,樂觀偏見和人們比較歌曲、食物、度假地點或者是其他眾多產品、經驗和個人是一樣的過程。許多研究的結果表明,對不同信息的偏好(如傾向于去了解一群人中的某個人)、關注點(如在做比較性的決策是更關注與自己)、簡單現實(如認為人們的觀點就是被動地反映了現實的世界)和自我中心(如更加重視自己的觀點)都可以在動機缺失的情況下產生樂觀效應。
徐州心理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