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經常在各類媒體上看到或聽到中學生暴力滋事事件,有中學生打傷同學的、打傷父母的,還有打傷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的。痛心之余,真為這些中學生惋惜。心理專家分析認為,這些學生完全是心理病態使然。
學生暴力事件在國內外都存在,通俗地說就是一種“欺負”行為。暴力事件往往發生在十多歲但又未成年的中學生身上。現在的中學生打架或打家長已不是單純的打同學或傷害家長,它與學習壓力大、上網、早戀、抽煙、吸毒、盜竊相關,誘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同時也“造就”了無數的犯罪少年。出現這些問題,原因不僅僅是中學生的素質差,更多的是因為心理病態。中學生的心理病態與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影響有關,與學生自身學習上的困難有關。這些不良因素會使一些中學生形成所謂的憤懣情緒,若這種情緒越積越多,又壓抑太久無處發泄,少數中學生的性格就會變得越來越怪癖、暴躁,一旦和別人相處不好,或被別人排斥,或經不起誘惑,或無理要求得不到支持,就會打架斗毆,制造事端,傷害同學或家長,有的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對學生的病態心理,心理專家認為,家長、老師應高度重視,與他們多溝通,少批評多鼓勵,一旦發現學生心理異常,及時開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
同時,由于我們的社會還存在許多不和諧的因素,兇殺、搶劫、色情等事件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影視、網絡上的兇殺、搶劫、色情等鏡頭頻頻出現,這都對中學生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堅決打擊和取締污染社會的場所,給學生營造一個安靜、和諧、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十分必要。學校、社區、家庭三者應緊密配合,尤其是家長在這方面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及時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辨別真、善、美,懂得應該學什么,不應該學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筆者衷心希望那些陷進迷途的同學能“大徹大悟”,走出心理誤區,端正人生態度,積極地面對問題、正視問題,把精力放到學習上,畢竟讀書學習是中學生的第一任務。還是老話說得好,“浪子回頭金不換”、“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