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網癮比例約為13.2%,另外還有13%的青少年存在網癮傾向。青少年網絡成癮人數已經超過1000萬,其中13-17歲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網癮現象最嚴重。精神心理專家認為,網絡成癮者與酒精、毒品、賭博依賴癥一樣,同樣是一種精神病態。 嚴重者都需要進行心理矯正和藥物治療。
網絡游戲讓他面臨退學
今年四月,沉迷游戲多次逃學的16歲小于失蹤多日,面臨著被退學的危險。多方尋找無果的母親無奈之下只好逐個打電話給所有認識小文的同學和朋友,希望他們能幫助找到小于,早日回校學習。
小于從小就非常喜歡玩游戲,但是因為家里對他的管教十分嚴格,漸漸地學會了離家出走,經常是把錢花光了欠債累累再回家。高一的時候已經因為逃課太多、許多科目不及格而被學校要求留級。學校多次警告依然無效便發出通知,若他再這樣繼續下去,將受到退學的處罰。而這時候他又失蹤了,跟著他失蹤的還有家里的兩千多塊錢現金,家里人急得團團轉。在終于把兒子找到后,小于父母把他送到廣州白云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接受治療。
通宵上網,腦中只剩轟炸機
“爸爸是大俠,媽媽是妖女。殺!殺!殺!”連續在網吧待了三個通宵后,13歲的阿峰回家后開始對著家人說胡話,這可嚇壞了一家人。孩子變成這樣子,阿峰媽媽每每提起就忍不住落淚。平時忙,夫妻兩人都很少和孩子交流,由于家里的經濟不寬裕,孩子以前提出的買足球、自行車、電腦等愿望也沒滿足過,所以二年級時當孩子有時要幾塊錢上網時就會盡量滿足他。漸漸地孩子經常不在家了,今年7月底,孩子連續在網吧待了三個通宵后,就變得怪怪的,老說腦袋里有轟炸機在轟炸,還胡言亂語喊打喊殺著往外跑。家人阻攔他,他就大聲嚷:“你們是誰?我不認識你們!”看到媒體對白云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的相關報道后,阿峰媽媽把兒子送來了醫院接受治療。
專家:游戲上癮跟毒品上癮沒兩樣
廣州白云心理醫院網癮治療中心首席督導張學芳主任分析說,網絡游戲有“電子海洛因”、“電子毒品”之稱,當玩的人全身心融入游戲中時就跟毒品上癮沒什么兩樣。不但會影響他們的學業,還會影響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使得與周圍人的關系越來越冷漠。而且,連續長時間的上網和打游戲會導致飲食紊亂、作息紊亂,最后導致精神紊亂,出現妄想癥狀。這種情況如果不及早治療,病情加重就會危及身邊的人。
上網時間長≠網絡成癮
"并非喜歡上網、每天上網的時間很長,就是網絡成癮了。網絡成癮需要具備幾大癥狀。"陶然說。
首先,出于非工作學習目的每天上網6小時以上,這是網絡成癮的一個時間標準。如果為了工作每天在網上逗留10個小時,這樣不能算是網絡成癮。
其次,這種上網狀態持續了三個月以上,才能構成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陶然說,暑假里一些孩子連續上了兩個月的網,但是開學之后他能夠把心收回來、走了出來,這就不能算是網絡成癮。有些孩子暑假結束后仍然走不出來,整個狀態一直持續超過3個月,就有可能是網絡成癮。
第三,社會功能即學習、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長期上網而受損。陶然說,長期沉迷于網絡可能導致對自己的學業及工作前途感到悲觀、自我評價過低、情緒低落、做事情沒有興趣、愉快感下降、與人交流過少甚至害怕與人交往,這就是網絡成癮;而如果社會功能并沒有受損,就不能算是網絡成癮。
另外,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者沖動感,對網絡產生心理依賴;如果減少或者停止上網時就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這是診斷其為網絡成癮的必備標準。
業界:標準的好壞,關鍵在于人們對它的認識和運用
心理咨詢專家陳智雄認為:制定《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好壞,關鍵在于人們對它的認識和運用。他指出,人們先要有正確的認識。網絡成癮所致的精神疾病,并非不懂得精神醫學的人們所理解的“精神病”、“神經病”。不是上網時間長就得了精神疾病,還要有具體的診斷標準,例如:具體癥狀、病程、嚴重程度、社會功能、戒斷反應等。
陳智雄認為,如果“網癮”列為精神疾病范圍這件事能引起“準網癮者”的自覺和全社會對“網癮者”的關心,這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對于部分不必要經常上網的人,如果上網時間開始增多了,就可以因此得到提醒:噢!上網是有可能成癮,并有可能發展成為精神疾病的!這就起到敲響警鐘的作用。在這里也提醒網友們可以問一問自己:“當我上網時,是我自己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利用它,還是它或者它背后的利益集團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控制著我?”
陳智雄指出,這個標準的出臺,對真正有網癮的人可能會有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有的會被定義為精神病人,可能蒙上心理陰影,甚至自暴自棄。所以,有必要引起周圍親友們的重視,網癮者也需要重新考慮:“我的人生難道就在成為一個‘精神疾病患者’后結束?”,“我未來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