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來到,皮膚過敏的發病率急劇增加,病人瘙癢難忍,嚴重影響工作和休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為什么從前沒有過皮膚過敏,現在卻反復出現小紅疙瘩且瘙癢難忍?到底能不能遠離皮膚過敏?
致敏的物質很復雜,目前發現的過敏原幾乎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究其原因,大氣和環境污染的加劇以及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缺少運動等因素導致了人體的免疫功能異常。隨著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致敏物質大量增多,一旦機體免疫力下降即可能發生皮膚過敏。
春夏季節最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包括過敏性皮炎、濕疹和蕁麻疹等,它們一致的表現是在皮膚、黏膜上出現紅斑或小紅疙瘩,瘙癢難忍。皮膚過敏的同時,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也常受累,出現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哮喘、胸悶、憋氣、腹痛、腹瀉等。這些病共同的病因就是患者通過多種途徑(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過敏。
致敏物質主要有三類:
動物性的:動物的皮毛、螨、霉菌或昆蟲的毒毛以及各種海鮮、牛羊肉等異種蛋白性食物。
植物性的:植物的花粉、絮、毛、葉、莖、果等。常見的有楊樹、柳樹、蕁麻、銀杏、某些菊科和報春花屬、某些瓜果、蔬菜等。
化學性的:主要來自受污染空氣中的多種復雜的成分及灰塵、農藥、化肥、洗滌劑、化纖原料、化妝品、染發劑、金屬制品、塑料等。
檢測過敏原的方法種類較多,如斑貼試驗、皮膚點刺試驗、混合型體外過敏原檢測等,可檢測出生活中接觸的各種植物、蔬菜、水果以及某些藥品、甲醛、金屬制品、螨蟲、花粉等幾千種致敏物。
皮膚過敏重在預防,而防的關鍵就是尋找過敏原。其意義在于:一是遠離過敏原,二是脫敏治療。有些過敏原是人們無法避免接觸的,如花粉、螨、異種蛋白(即各種肉類)等物質,如果對這類物質過敏,脫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治療皮膚過敏,除了口服撲爾敏、息斯敏,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等,中醫也有一些針對過敏的特色療法,常用的有穴位注射、穴位照射、針灸、耳針、拔火罐、敷臍療法、耳背放血療法、自血治療等,可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避免復發。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辨證認為,過敏急性發作者常見濕熱內盛、風熱外襲,慢性者則多見脾虛濕盛、血虛風燥等證型。
濕熱內盛可見頭面、耳后、四肢、軀干、外陰、陰囊等密布紅斑、丘疹、丘皰疹、糜爛、滲液,搔抓、肥皂熱水燙洗、飲酒、食辛辣發物均可使皮損加重,自覺瘙癢劇烈,嚴重者影響生活和工作。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抓破后繼發感染,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等,伴見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療應清熱涼血,利濕止癢。常用中藥有膽草、山梔、黃芩、澤瀉、車前草、丹皮、赤芍、苦參、蚤休、地膚子、白蘚皮等。
風熱外襲起病較急,好發于頭面,亦可泛發全身。皮疹色紅,腫脹,灼熱,遇熱加重,瘙癢難忍,心煩、口干、小便黃,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療應疏風清熱止癢。常用藥物有桑葉、浮萍、蟬衣、苦參、黃芩、生甘草、銀花、連翹、刺蒺藜、赤芍、丹皮等。
脾虛濕盛發病較緩,皮損潮紅,有丘疹、瘙癢,抓后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納少,腹脹,大便不成形,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治宜健脾利濕止癢。常用中藥有蒼術、白術、豬苓、茯苓、黃芩、厚樸、苦參、生苡仁、紫荊皮、地膚子、白蘚皮等。
血虛風燥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皮損肥厚干燥有鱗屑,或呈苔蘚樣變,或風團反復發作,瘙癢劇烈,有抓痕及結痂,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治療應給予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常用藥物為當歸、川芎、生黃芪、生地、丹參、徐長卿、雞血藤、防風、薄荷、柴胡等。□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皮膚科李元文楊碧蓮周志強
(來源:健康報網)
每日精彩推薦>> 圖論:眾人皆睡我獨醒 7齡童3天一便致脫肛 腹瀉:誰讓腸子易激動 白領一族,您真的會睡覺嗎 讓春風在嘴里兜個圈兒 健康測試 大集合 瀏覽疾病專題漫畫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