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婦科門診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一些婦女來時就說自己得了外陰白斑病,要求治療;也有些婦女沒有任何癥狀,自己并未發現,是在看婦產科時才被醫生發現,被告之患了外陰白斑,應當馬上治療。那么,外陰白斑到底是什么病?是不是外陰部皮膚稍一變白就是外陰白斑呢?
外陰白斑這個名稱來源于希臘語Leucos Placos,用以表示在皮膚上可以看到的白色斑塊,1877年Schwimme首先提出在口腔及舌粘膜上常有白斑發生,于1885年Breisky首次提出在外陰部亦有類似的疾病稱為外陰白斑。從那時起,多年來一直就把所有外陰部皮膚變白的疾患統稱為外陰白斑,并認為此病具有惡性潛能,屬癌前病變,惡變率約為30%~50%。因此婦女們一聽到自己外陰部皮膚變白,就認為是發生了外陰白斑,甚至視為癌癥,精神異常緊張,四處求醫。醫生們則認為本病雖然不是癌,但屬于癌前病變,應當立即手術切除變白的外陰部皮膚以防癌變。那么,這種看法是否正確呢?外陰部皮膚變白都能發展為癌癥嗎?能否預防和治療?
各國學者也都在對本病進行研究和探討。為了對本病取得統一認識,國際外陰疾病學會(ISSVD)于1975年1月根據病理所見曾提出如下分類方法:
●增生性營養不良,有或無不典型增生;
●硬化性苔蘚;
●混合型營養不良,有或無不典型增生。
此分類法從病理角度說明了病變性質及有無惡變傾向。
診斷與分類
為了搞清楚哪些疾病可使外陰部皮膚變白,我們對200例被其它醫院診斷為外陰白斑而來我院就診的所謂“外陰白斑”患者做了病變局部的活組織檢查,然后根據病理改變及臨床所見做出診斷。這200例患者中硬化性苔癬61例、慢性皮炎57例、神經性皮炎42例、外陰白斑18例、扁平苔癬11例、糖尿病外陰炎5例、外陰乳頭瘤2例、白癜風2例、外陰癌2例。可見,在本組資料中就有8種疾病可使外陰皮膚變白。這些疾病都有共同的變化,即表皮增厚、基底層色素脫失、皮膚淺層血管減少。因此不能把外陰皮膚變白就統稱為外陰白斑,應稱為外陰白色病損,然后再進一步診斷是其中的哪一種疾病。本組資料中硬化性苔癬最多,共61例;外陰白斑共18例,值得提出的是已有2例發生癌變。那么,對這幾種疾病造成的外陰白色病損如何進行鑒別呢?
●硬化性苔癬(簡稱硬萎)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亦可見于幼女。本病好發于外陰部、陰道前庭區及肛門周圍,因此有時變白區外觀呈“8”字形或砂漏狀,表面常有擴張的毛細血管及紫癜散在發生。病變開始時為淡粉色,以后顏色逐漸變白,并伴有瘙癢,病程進展后表面皮膚萎縮、變薄,重者雙側小陰唇部分粘連,使陰道口變得窄小,甚至產生排尿及性交困難。本病亦可發生在身體的其它部位,如頸部、軀干及前臂等處。
●慢性皮炎
在發生慢性皮炎之前往往先有急性炎癥過程,感到外陰部瘙癢、疼痛、紅腫,然后轉為慢性,也可能沒有急性炎癥過程,于不知不覺中發生。本病多見于中、老年婦女,病變多累及小陰唇、大陰唇內側半、陰蒂及陰蒂包皮。顏色減退不甚嚴重,表面皮膚常呈灰白或黃白色,表皮增厚,萎縮并不嚴重,雙側多對稱發生。如不治療,皮膚會逐漸肥厚、粗糙,日久則呈苔癬樣變。
●神經性皮炎
本病除外陰部外,頸部、肢體等處均可發生,病變相同。發生在外陰部者其病變范圍可達大陰唇外側、陰阜及肛門周圍,患者常感到陰毛內亦癢。病變多呈灰白色,表皮增生肥厚,日久則呈苔癬樣變,瘙癢嚴重,有時表面可見到細小的落屑。雙側多不對稱發生。
●外陰白斑
多發生于中年或絕經期前后的婦女,病變多累及小陰唇、大陰唇內側半、陰蒂、陰蒂包皮及會陰部,但不發生在陰道壁、陰道前庭及肛門周圍。起病時首先感到外陰瘙癢,然后局部紅腫,表面偶有少量落屑,顏色逐漸變白,但萎縮并不明顯,病變晚期則皮膚呈珠白色,表面呈羊皮紙狀,有的大小陰唇萎縮使陰道口變窄,造成性交困難。本病多為雙側對稱發生。
頁次:[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