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過剩者是膽囊結石的高發人群
林女士參加單位體檢,作B超發現有膽囊結石,跟其他同事一說,發現同病相憐者還不少,而且多是女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鏡中心胡兵副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膽囊結石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也是健康體檢查出率最多的疾病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膽囊結石患者近5000萬人,以中老年人為主,其中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營養太好、太差都易得結石
據介紹,膽結石分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混合性(同時含前兩種)結石三類。膽結石的形成主要與代謝紊亂有關。因膽汁成分發生改變,膽汁中的膽固醇或膽色素濃度過度飽和,就會發生沉淀、結晶,形成結石。結石常會阻塞膽囊管引起膽囊炎,如果長期刺激膽囊黏膜還可能引起癌變。
胡兵說,膽結石好發于幾類人。一是吃得太好的人,長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高油膩的膳食結構會導致膽汁成分改變,誘發膽固醇結石形成,因此生活水平較高的城市人群是膽固醇結石的高發人群。而生活水平落后的農村人口,會因蛋白質和脂肪長期攝入不足而導致膽紅素水解增加,產生膽色素結石。此外,長期精神抑郁緊張或無規律進餐、長期禁食、長期靜脈營養者,也會導致膽汁在膽囊內淤滯,形成結石。最后,膽道蛔蟲癥、膽道感染、肝硬變、胃切除或臟器結構異常的病人也常常并發膽囊結石。
“膽囊結石一旦發生,說明人體的消化系統特別是膽汁代謝方面已出現問題。”胡兵說。若患者對膳食結構不作調整,或不針對上述因素治療干預,就會加重病情,表現為膽結石體積增大、數目增多、膽囊壁病變,甚至出現膽囊癌等情況。因此,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非常重要。
有合并癥要開腹手術
胡大夫介紹,根據患者的病史、相關體格檢查以及膽囊造影、B超等手段,膽囊結石確診不難。根據患者有無癥狀,膽結石可分為“安靜結石”和“癥狀性結石”兩種,其治療原則有所不同。
安靜結石患者平時沒有任何癥狀,或者僅有輕微上腹部不適,一般是在健康體檢或治療其他疾病時被發現。對于這類患者,除了合并糖尿病或需長期靜脈營養的患者可作預防性膽囊切除,多數只需定期復查,根據情況作相應處理即可。
膽結石患者如果出現消化不良、右上腹放射性疼痛伴發熱,甚至膽絞痛,就是癥狀性結石。這類患者需要積極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溶石、體外沖擊波碎石和經皮膽囊鏡取石等,這些方法雖簡便易行,但并發癥發生率和結石復發率較高。目前較理想的治療手段是通過腹腔鏡行膽囊切除術,這種手術簡單、安全、微創、切口小,對臟器功能干擾較輕,患者痛苦小、術后恢復快。但是,若病人合并急性膽囊炎、膽囊穿孔、膽囊內瘺和膽囊癌,則必須開腹手術。
養生對膽結石很重要
胡兵強調,輕視或過分重視膽囊結石都會影響治療效果,患者除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外,還需遵循養生之道,包括食療、體療、保健和控制情緒等。具體如下:
1.飲食有規律、有節制,若無特殊原因不要禁食;2.合理調整膳食結構,經濟發達地區人群要適當降低脂肪、蛋白質、膽固醇和高熱量、油膩食物的攝入,經濟落后地區人群則應加強營養;3.進行適當強度的體育鍛煉,保持大便暢通;4.適時適度進行膽石癥的保健醫療,如針灸、推拿、按摩等;5.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另外,膽結石患者一定要養成定期體檢和門診隨訪的習慣,以便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改善預后。
(來源:《生命時報》)
每日精彩推薦>>>
低血壓也可致心血管意外
胃癌術后 營養有方
治療慢性咽炎需對準病因
中非艾滋防治合作故事
如何抽取胰島素?
心律失常患者應做的查體
哪些人需做胃鏡檢查?
初患糖尿病時的感受
口腔潰瘍常用中藥驗方
由此進心血管專題 >>> 了解更多糖尿病訊息>>> 由此進入艾滋病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