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地講人體任何一個部位受到擠壓,使組織結構的連續性受到破壞均可理解為擠壓傷:如胸腔受到擠壓,產生肋骨骨折和肺挫傷。在產科,當嬰兒出生時頭顱被產鉗夾傷等。但是通常我們臨床上提到的擠壓傷往往有特定的含義,它是指擠壓傷(Crush Injury):人體肌肉豐富的部位,如四肢、軀干,受重物長時間(1小時以上)壓榨或擠壓后所造成的損傷。通常受壓肌肉組織大量變性、壞死,組織間隙滲出、水腫。臨床表現為受壓部位腫脹,感覺遲鈍或缺失,運動障礙,以及肌紅蛋白血癥和一過性肌紅蛋白尿。如果進一步出現以高鉀血癥與肌紅蛋白尿為特征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則稱為擠壓綜合征(Crush Syndrome)。也有學者將之稱為創傷性橫紋肌溶解癥(Traumatic Rhabdomyolysis)。
擠壓傷及擠壓綜合征的病理生理改變
擠壓傷的關鍵是肌肉組織大量壞死。持續擠壓造成肌肉組織缺血、缺氧,肌肉損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在外界壓力解除后,局部血液循環重建,組織間隙出血、滲出,整個肌肉群腫脹,卻沒有可擴展的空間。以前臂為例,尺骨和橈骨之間有牢固的骨間膜,肌肉又被筋膜分隔包裹,沒有彈性,順應性差,這樣只會導致封閉的筋膜間區內壓力持續增高。升高的壓力反過來又會加重肌肉組織壞死。大量滲出使有效血容量減少,加上創傷引起的中樞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紊亂,就可引起腎缺血。肌肉壞死,大量肌紅蛋白、磷、鎂、酸性代謝產物釋放入血,加重創傷后肌體的全身反應,促進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特別是在體液和尿液酸度增加的情況下,肌紅蛋白以酸性正鐵血紅蛋白的形式更易在腎小管沉積,加速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
當發生以肌紅蛋白尿和高鉀血癥為特征的急性腎功能衰竭時,擠壓傷也就演變為擠壓綜合征。
擠壓綜合征的全身變化主要是急性腎功能衰竭的代謝變化,臨床表現和生化紊亂主要由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引起。病情輕者歷時3~5日,病重者1~2周;3周以上仍不恢復者,后果嚴重,死亡率高達40%。急性腎功能衰竭根據尿量的變化一般分為三期:少尿或無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近年來由于復蘇技術的進步,不經過少尿期的患者增多。
(來源: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