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與微循環障礙的現代概念
微循環是指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的微血管血液循環。微循環的血管,肉眼不易看清,口徑小于1001μm。廣義的微循環還包括淋巴微循環在內,因此,近年來有人把血液微循環與淋巴微循環分開。本節討論血液微循環。
各個不同的組織器官有各自不同的微血管構形,由此組成各自的微循環單位,它是各組織、器官內最小的功能·形態聯系單位,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微循環單位組成了體內器官(組織)的最小功能單位。由于各處微循環單位的構形隨臟器、組織不同而異,而它們起的作用卻類似。因此有人把微循環稱作是一個結構不同而功能相似的“勻化”系統。
微循環單位是循環系統中最基層的結構,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個臟器、組織運送氧氣及營養物質,排泄代謝產物,并且調節組織內液與血管內液。因此,微循環是關系到氣體營養的轉運以及代謝廢物排泄的管道系統,從這個觀點來看,又可將其認為是一個“交換系統”。健全的微循環功能是保證體內重要臟器執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為此,各臟器必須具有一個正常的微血流循環,并且保持一種正常的灌注狀態。進一步的研究指出,灌注分為組織灌注與細胞灌注。灌注量的正常主要取決于微血管功能狀態、微血流與血液成分。
微循環可以作為很多病理過程和疾病的原發或繼發的應答器官,從而出現微循環障礙。微循環障礙主要指微血管與微血流水平發生的功能或器質性紊亂,從而造成微循環血液灌注的障礙。此時微循環血液灌注障礙既可有組織、器官灌注障礙,也可有細胞灌注障礙,并導致相應病變。
在很多疾病中均有微循環灌注障礙,但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灌注障礙大致有以下幾種:
1、低灌注狀態:或稱低血流狀態主要指在病因作用下,體內重要臟器微循環血液灌注在短時間內急劇降低,從而臨床出現一系列低灌注引起的癥狀與體征,故有人稱其為低灌注綜合征(hypoperfusion syndrome)。以嚴重感染為例,當其發展到出現低灌注綜合征時,患者出現嚴重的乳酸血癥、少尿、神志障礙等表現。
2、無復流現象:指局部血管嚴重痙攣、阻塞時,相應組織器官缺血(一般缺血40—60分鐘),此時如使血管再通,重新恢復血流,但缺血區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此現象稱其為無復流。無復流現象常見于心肌,但也可見于腦、腎、骨骼肌等處。無復流造成的組織損傷實際上是缺血在時間上的延續和程度上的疊加。引起無復流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內皮細胞的腫脹、微血管外間質中由滲出液引起的組織間壓增高和血小板聚集與/或白細胞嵌塞引起的微血管堵塞。
3、缺血再灌注損傷:缺血缺氧性損傷不僅出現于缺血缺氧的當時,而且可發生于血流再通以后,這就是缺血-再灌注損傷。對其發生機制至今不清,但是一般認為它與自由基損傷有關。
遼寧醫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