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兒科頻道/兒童醫院:照顧早產寶寶時,除了喂養要特殊、細致外,還要關注他的運動機能。適當地運動訓練能讓早產寶寶更健康。
徐州市兒童醫院小兒康復中心(腦癱治療中心)是徐州地區唯一的兒童康復中心,該中心主任楊忠秀在治療各類兒童腦癱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專家介紹,家有早產寶寶,媽媽通常會擔心:寶寶的各方面發育能否趕上正常的寶寶?早產會不會給寶寶留下“后遺癥”?有著豐富早產兒護理、康復經驗的鮑教授解釋說:“通常早產寶寶出生時的體重低、身高矮,不過,到了2~3歲絕大多數早產寶寶的身體發育都能追趕上正常出生的寶寶。但是早產寶寶的父母也要注意,和正常出生的寶寶相比,早產寶寶出現小兒腦癱的幾率要高很多。因此,在照顧早產寶寶時,父母要多關注寶寶的運動機能,幫他做好預防腦癱的訓練。”
寶寶運動發育異常時媽媽要高度警惕,正常寶貝的運動能力發育表現為:3個月會抬頭;4-5個月會翻身;5-6個月會主動伸手抓物;6-7個月會坐;8-9個月會爬。
腦癱寶寶不僅不能達到正常水平,還表現為姿勢異常,如頭向后仰;6個月坐位時向后倒;兩腿夾緊;把尿和更換尿布困難等。因此,早產寶寶出現這些癥狀時,媽媽就應當提高警惕。
Tips:什么是小兒腦癱:小兒腦癱是在嬰兒出生1個月以內,因某種因素,如早產、新生兒顱內出血、產傷、窒息、感染和嚴重黃疸等,損害了腦組織而發生的運動障礙。在現代社會,大約半數小兒腦癱是由早產引起的。
堅持按摩、運動對早產寶寶的大腦運動機能發育有好處:年齡愈小,腦發育愈快,腦部受損傷后,康復能力也愈強。因此,早產兒專家們研究出一套按摩+運動練習的早期干預法,不僅能幫助早產寶寶更健康地發育,及時地追趕上正常出生的寶寶,還能最大程度地預防小兒腦癱。
撫觸按摩和捏脊
由于皮膚和大腦在發育上存在同源性,通過適度按摩,能對寶寶大腦產生良好刺激,促進大腦發育。如果同時進行捏積(每天2次,每次5~10分鐘),還能增進早產兒消化功能,增加體重,并增強寶寶寶的免疫力。
面部按摩:兩拇指從寶寶下頜部中央向兩側以上按摩、滑動,讓上下唇形成微笑狀。用兩拇指從額部中央向兩側按摩、滑動。用食指、中指的指腹從前額發跡向腦后按摩、滑動,最后停在耳后。
胸部按摩:兩手分別從寶寶胸部的外下方,向對側上方交叉推進,在胸部形成一個交叉。也可以用雙手在寶寶胸部中線開始進行弧形按摩。
腹部按摩:用兩手指腹依次從寶寶右下腹向右上,再向左、左下腹順時針按揉。
被動體操:給6個月以前的寶寶做被動體操,其實就是幫他動動胳膊和腿,每天練習10分鐘,不但可以使寶寶的四肢靈活起來,還能促進其運動發育。最新的近紅外光譜技術證實,進行被動運動時,新生兒相應的腦區血流量增加,總血紅蛋白上升。這種變化對促進寶貝腦的發育和損傷的修復是十分有利的。
主動運動訓練:其實,每個寶寶都需要進行主動運動訓練,只是對早產寶寶來說需要一定的強度。主要有以下項目:
俯臥位抬頭訓練早產寶寶從胎齡滿40周(從預產期計算)開始,在吃奶前1小時、空腹覺醒狀態下,俯臥在床上,媽媽用語言和玩具逗引寶寶抬頭。每次約10分鐘,每天4~6次。
也可以讓寶寶寶俯臥在媽媽胸腹部,媽媽通過和寶寶對視、說話,逗引寶寶抬頭。
翻身訓練寶寶3~4個月時,媽媽可以用玩具引導他翻身,可以給他以適當幫助,比如輕輕地推他一把,每天至少7~8次。
平衡訓練將寶寶仰臥位放置被單上,爸爸和媽媽分別抓住被單兩頭進行左右搖蕩,每天2~4次。有助緩解寶寶肌緊張,促進平衡機制的建立。
抓握訓練從3~4個月開始,將玩具放在寶寶前方手能夠到的地方,誘導他伸手抓物,每天7~8次。
坐位訓練5~6個月開始讓寶寶坐。先靠著坐,也可讓他雙下肢分開,身體前傾坐,逐漸過渡到獨坐。每天5~6次,每次5~10分鐘。
爬行訓練寶寶會翻身后開始練習爬行。讓寶寶趴在床上,寶寶前面有大人或玩具逗引,媽媽將寶寶的足底用手頂住,幫助他前爬。開始時寶寶的腹部貼在床面,以后練習用手支撐身體、膝部跪著協調爬行,每天累積爬50~100米。
扶站、扶走和獨走從寶寶9~12月開始扶站、扶著走,逐漸過渡到獨走。在此期間經常練習蹲下和起立活動。每天4~6次,每次5~10分鐘。這是加強寶寶腿部肌肉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