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黏膜病變,表現為胃黏膜的充血、糜爛及潰瘍形成。急性腦血管意外常常并發急性胃黏膜病變而發生上消化道出血。臨床表現為大便潛血陽性、嘔血、便血等癥狀,中醫學屬肝火犯胃,胃中積熱,血熱妄行的范疇。本研究試圖探討大黃預防腦出血并發急性胃黏膜病變的作用及其作用機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急性腦血管意外7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8例,對照組37例。治療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31~40歲5例,41~50歲3例,51~60歲4例,61~70歲10例,71~80歲12例,81歲以上者4。腦出血14例,腦梗死24例。中臟腑者5例,中經絡者33例。中醫分型屬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者7例,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者19例,陰虛風動者4例,氣虛血瘀者4例,風火上擾清竅者4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19例,冠心病史者1例,甲亢者1例,風心病史者3例,在發病后1天內入院者25例,2天內入院者4例,3天內入院者5例,5天內入院者4例。對照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31~40歲2例,41~50歲4例,51~60歲5例,61~70歲12例,71~80歲11例,81歲以上者3例。腦出血9例,腦梗死28例。中臟腑者5例,中經絡者32例。中醫分型屬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者7例,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者14例,陰虛風動者5例,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者3例,氣虛血瘀者5例,風火上擾清竅者3例。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18例,糖尿病史者1例。
在發病后1天內入院者19例,2天內入院者6例,3天內入院者5例,4天內入院者4例,5天內入院者3例。
1.2 診斷標準 (1)根據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三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第三次修訂的“腦出血診斷要點”和“腦梗死診斷要點”,全部以CT確診;(2)根據1986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修訂的《中風病診斷及分型標準》全部診斷為中風。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病人根據腦血管意外常規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并給予大黃2片(每片含生大黃0.3g),每日3次口服或鼻飼。對照組病人根據腦血管意外常規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1.4 觀察指標
1.4.1 胃液檢查 分別在入院治療2周后清晨空腹由胃管抽取胃液,送檢驗科由專人負責進行胃液檢查。
1.4.2 大便潛血 分別在入院治療2周后留取大便,由檢驗科專人負責進行大便潛血檢查。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胃液常規 兩組治療后胃液常規變化,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病人胃液常規變化 (略)
2.2 大便潛血檢查 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病人大便潛血陽性發生率變化 (略)
3 討論
腦血管意外患者并發急性黏膜病變的發生率高,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腦血管意外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胃黏膜病變是機體對各種應激性打擊的一種非特異性生物防御反應,是中樞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急性應激情況下,胃內血管強烈收縮、痙攣,導致胃黏膜缺血、缺氧、充血水腫,最后壞死出血。急性胃黏膜病變的發生與基礎胃酸、胃酸濃度、黏膜屏障、胃動力改變、黏膜血 流下降、膽鹽的黏膜損傷和肥大細胞失顆粒的變化有關。大黃通腑瀉熱、消熱解毒、涼血活血、祛瘀生新,引胃氣下行,提高腸道平滑肌的興奮性,促進胃腸蠕動,抑制膽汁返流,保護胃黏膜免受損傷。臨床治療結果顯示大黃片有抑制急性腦血管意外后胃酸分泌,增加胃液pH值,保護胃黏膜,從而減少急性腦血管意外并發消化道出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