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6月23日電(孫國根鄧若楠)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鄭英杰博士、姜慶五教授近日在國際感染性疾病權威期刊上公布了他們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人的戊型肝炎感染主要來源于豬。
過去人們都認為戊肝是人與人之間傳播的一種疾病。經過兩年多的研究,鄭英杰博士和姜慶五教授公布了三大重要發現:
——豬是健康的戊肝病毒攜帶者,其帶毒率遠遠高于人群。課題組沿著浙江到上海的水流方向,在3個不同的地點采集人群或豬群的血清、糞便、膽汁標本進行核酸檢測后發現,豬與豬感染維持了戊肝病毒的自然循環,5個月左右的養殖期,會增加戊肝病毒變異的機會。而一般人群中戊肝病毒攜帶者約為0.3%,遠低于豬,也多表現為無癥狀感染。
——同基因(亞)型戊肝病毒在人和豬種共同流行。在分離的46株人和豬戊肝病毒中,人戊肝病毒分離株中有4株是基因I型,17株是基因IV型,而25株豬戊肝病毒全部是基因IV型。所有IV型戊肝病毒可進一步分為四個亞群A—D,其中A和D亞群分離株在人群和豬群中共同流行。因此,基因IV型戊肝病毒在人群中和豬群中是存在自由傳播的。
——接觸豬的人群有更高的戊肝感染風險。與豬場河流上游人群相比,豬場河流下游地區人群戊肝感染風險增加了約30%。而從事生豬相關職業人群的戊肝感染風險更高,比上游人群增加74%,這種風險隨著接觸豬年數的增加而上升。
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戊肝病毒可能通過直接接觸而傳播給豬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由于豬場存在著大量病毒并且豬群數量龐大,戊肝病毒也可能通過水系傳播給下游人群。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豬感染后都是無癥狀的,流行的病毒株中IV型占據主導地位。血清學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人群很可能通過接觸豬及其排泄物而感染戊肝。戊肝病毒發現至今已有20多年,可分為至少四個基因型,各型病毒的地理分布、宿主范圍和感染模式不同。I—IV型均可從人戊肝患者中分離到,但只有III型和IV型可從動物(尤其是豬)分離到。基因I主要發生在亞非國家,并已引起多起戊肝病毒大流行;基因II型來自墨西哥的一次爆發;III型流行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并與散發病例有關;而IV型主要流行于亞洲,常引起一些小型爆發。
同時,姜慶五教授也介紹說,戊肝病毒在70攝氏度以上便可被殺滅,市民仍可以放心吃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