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婦幼保健頻道: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殘疾人口有8296萬,其中聽力殘疾患者達2780萬人,占各類殘疾人總數的33.5%,位居中國各類殘疾之首!新生兒先天性聽力障礙發病率約為1‰~3‰,我國現有7歲以下聾兒約80萬,且每年新增聾兒約3萬。
2020年3月3日,是第21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愛耳日”的主題是“保護聽力,終生受益”。保護聽力,當然越早越好,今天健康教育科的專家就通過10個小問題來談談新生兒的聽力篩查~
新生兒聽力篩查在嬰兒出生后48小時即可用簡便無創的方法及時發現聽力障礙,為進行早期干預創造條件。
提問&解答
問1:什么是新生兒聽力篩查?
原國家衛生部于2010年頒布《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規范》,要求正常出生新生兒實行兩階段篩查:出生后48小時至出院前完成初篩,未通過者及漏篩者于42天內均應進行雙耳復篩。復篩仍未通過者應當在3月齡內到聽力障礙診治機構接受進一步診斷。對確診為永久性聽力障礙的患兒應當在出生后6個月齡內進行相應的臨床醫學和聽力學干預。
問2:為什么要對剛出生的寶寶進行聽力篩查?
寶寶出生以后,一般情況下父母難以在1歲內發現其聽力問題。多數孩子到了2-3歲不會說話時,才引起家長注意,但這時已過了早期干預的最佳時期,即使這時候進行干預,其言語-語言和認知發育水平仍會落后于同齡兒童。
問3:新生兒聽力篩查怎么做?
目前采用的篩查技術是客觀、快速和無傷害的。做聽力篩查時,篩查人員會在寶寶安靜或入睡時把特制的“軟耳塞”放入寶寶耳中,測試后儀器會自動進行“通過”或“未通過”的判斷,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完成。
問4:聽力損失對語言和學習能力有什么樣的影響?
如果孩子出生后聽不清或聽不到聲音,在語言發育的關鍵年齡(3 歲以內)缺乏言語和環境聲的刺激,聽覺-言語鏈就會出現障礙,這樣會影響他們日后的言語-語言發育。輕者會導致辯音不清,重者會導致聽覺言語障礙,甚至會導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學習困難等一系列問題。
問5:所有的寶寶都要做新生兒聽力篩查嗎?
是的。我國現階段首先推薦的是普遍聽力篩查,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早期發現有聽力損失的寶寶,并給予及時的干預,使其言語-語言和認知發育不受影響。
問6:常用的新生兒聽力篩查方法有哪些?
目前通常采用的是耳聲發射(OAE)和自動聽性腦干反應(AABR)。分娩機構不具備上述篩查條件的,1個月內應把寶寶轉到有條件的機構接受聽力篩查;或1周歲內至少應該接受行為聽力測試。
問7:如果寶寶沒有通過聽力篩查意味著什么?
提示存在聽力損失的風險,應接受復篩或聽力確診檢查。聽力篩查沒有通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耳蝸或聽神經受到損害或發育緩慢外,其他影響因素可能有:外耳道或中耳腔的羊水、胎脂、胎性殘積物滯留;測試時寶寶不安靜或呼吸音重;環境噪聲等。
問8:聽力損失的早期干預效果如何?
不管聽力損失的程度是輕度或極重度,只要是智力發育正常的寶寶,一般在6月前接受干預和康復訓練,寶寶的聽覺語言能力可以得到快速發展,大多數能夠通過聽說交流,參與社會活動,基本上能達到正常同齡孩子的水平。
問9:如何預防寶寶的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的病因較復雜,但至少有一半的聽力損失是可以預防的。做好婚育前的遺傳咨詢;孕婦保持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加強妊期和圍產期保健,使胎兒避免接觸不良因素;積極治療新生兒疾病等系列工作是預防聽力損失的重要環節。
問10:不同年齡的寶寶在聽覺方面有什么表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