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 一位八旬老人因為下肢潰爛到醫院求助,被診斷為血管炎。分析老人出現血管炎的原因,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任義樂博士表示,這位老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一直處于炎性活動狀態,誘發左下肢血管發生炎癥,并在此基礎上出現感染,表現出下肢潰爛癥狀。
任義樂主任提示說,類風濕關節炎應該及時診治,延誤治療可能會誘發多個問題,累及多個器官。
八旬老人下肢出現潰爛,蔓延很快
上周的一個下午,市一院風濕免疫科病房來了一位80歲高齡的病人,病人行動不便,坐著輪椅。值班護士見狀連忙迎了上去,看到病人表情痛苦,病情緊急,連忙喊來值班醫生。
值班的黃醫生迅速登記好病人姓名、年齡、家庭地址,護士準備好床位,協助家人把老人移到床上,開始血壓、體溫、脈搏等生命體征監測。接下來,黃醫生仔細詢問病史,老人雖然高齡,但思維清晰。
通過病史詢問和查體,黃醫生得知,老人姓劉,有二十多年的類風濕關節炎病史,但已經十多年不到醫院看病了。為什么不到醫院去看病?老人給出了一個讓大家都沒想到的原因:不是她不愿來,是她不想讓醫生為難。因為她對十多種藥物過敏,醫護人員曾對治療她的疾病感到棘手。老人平素關節癥狀嚴重的時候,就讓家人到附近藥店幫她買止痛藥,癥狀輕的時候忍忍就算了。由于常年沒有規范的治療,手腳逐漸畸形病變,行走困難,讓老人甚感痛苦。
半個月前,老人左下肢皮膚從腳開始潰爛,且不斷向上蔓延,三天后就蔓延到膝關節上方,并出現發熱。她本想忍過周末再到醫院,家人考慮老人年齡大,擔心疾病進展太快,想早點帶她到醫院看病。得知市第一醫院搬遷到新院區后成立了嶄新的風濕免疫病區,有一個非常好的學術團隊,特別是在應用中西醫結合診治疑難風濕免疫病方面很有特色,劉老太及家人決定來市第一醫院試試運氣,于是就出現了上述一幕。
怎么用藥,醫生們反復討論
黃醫生采集好病史,完善了血常規、C-反應蛋白、電解質等急查項目,發現劉老太炎癥指標很高,既有風濕免疫病加重因素,又有繼發感染因素,用藥困難,便立即向科主任任義樂博士匯報。任主任接到電話后,考慮到劉老太高齡,病情危重,需緊急治療,遂聯系科室另一位專家張寶國主任,來科室一同制訂診療方案。
任義樂主任分析說,從西醫角度考慮,劉老太就是類風濕關節炎常年未規范治療,疾病一直處于炎性活動狀態,誘發左下肢血管發生炎癥,在此基礎上出現感染,出現皮膚蜂窩織炎、發熱、納差、進食少、體內缺少水分和營養。治療上應該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提供能量支持,保護重要器官,抗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殺菌,減輕毒血癥狀。從中醫角度看,劉老太精神萎靡、軀體虛弱,左下肢紅、腫、熱、痛,有膿皰及壞死。疾病發生機制是納差體虛,內有熱毒、外受火毒、風熱及濕邪侵襲,內外熱毒郁積于肌膚,導致氣血凝帶,經絡阻塞而成。治療上主要采取中藥塌漬療法為主。治療原則以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燥濕消腫為主。需要應用大黃、黃連、黃芩、黃柏、金銀花等。
市一院專家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后,制訂了最基本的治療方案:補液、能量支持、控制體溫。對于抗感染殺細菌,大家各有看法,老年病人重癥感染,宜聯合應用兩種或多種抗生素,但患者屬過敏體質,聯合應用增加過敏幾率。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激素可以用,其他免疫抑制劑及新型生物制劑近期不能用,激素用少了,控制不住病情;用多了,又會影響感染控制。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任主任決定,針對劉老太的情況,應用一種抗生素殺菌,中等劑量激素控制風濕免疫病。抗生素和激素的不足,靠中藥來彌補。患者胃腸功能差,吃中藥湯劑有難度,給予中藥外敷較為適合。
隨后的治療證明,任主任和同事們討論的方案效果明顯。經過一個晚上的緊急治療,劉老太精神明顯好轉,體溫控制,有了食欲,左下肢紅腫不再蔓延。兩天下來,關節癥狀好轉,左下肢紅腫減輕,水泡縮小。三天下來,左下肢紅腫消退至膝關節以下……經過一周的治療,劉老太左下肢紅腫已經不明顯,能下床活動。再經過幾天治療后,劉老太損傷的皮膚開始脫皮掉落,底層長出了新的皮膚,好轉出院。
類風濕關節炎應該及時治療
任義樂主任提示說,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經典的風濕免疫病,其常見特征是手、足小關節的對稱性腫痛。隨著疾病進展,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更有甚者,可以累及到心、肺、腦等重要器官,也有人會累及到肢體血管,導致肢體壞死甚至截肢的悲劇不在少數。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炎癥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約70%的患者可出現關節外表現,其中類風濕血管炎是一種少見而嚴重的并發癥,發病率1%—5%不等,這種并發癥存在相當的危險性,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任義樂主任強調說,隨著醫學的發展,常規類風濕關節炎診治難度一般不大,但如果是過敏體質,或者合并乙肝、結核等其他疾病,診治難度加大,必須要到有經驗的風濕免疫病專科診治才行。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