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壓瘡,對于因病長期臥床的人來說,是遇到較多的問題。一旦出現壓瘡,往往給患者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一些患者為了治療壓瘡,走過了不少波折的路。
燒傷整形科主任、主任醫師鄧向東博士和他的同事們致力于壓瘡治療這一相對“冷門”領域的探索,獲得了長足進展。一些外地患者也慕名而來,在這里接受手術,2到5周內獲得創口愈合。
鄧向東博士表示,壓瘡重在預防,有效的預防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壓瘡的出現。如果已經形成壓瘡,應盡快尋求專業救治。
7旬老人臥床兩年形成壓瘡
壓瘡不是個小問題。壓瘡一旦出現,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難以描述。
劉先生在送到醫院來的時候,尾椎骨部位的壓瘡已經很嚴重了。直徑超過3厘米的洞,散發著難聞的氣味,壓瘡發展之深,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深處的骨頭。
送劉先生來醫院的家人說,兩年前,劉先生突發腦梗,在醫院住院治療以后回家。嚴重的腦梗后遺癥,讓劉先生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只能長期臥床。
在劉先生臥床期間,家人照顧他還是比較用心的。但由于各種原因,劉先生還是在一年前出現了不適。據劉先生的家人介紹,起初只是在劉先生的尾椎骨部位出現了一個紅色的印痕,后來印痕開始出現水皰,水皰消了以后就結了個硬痂。
“當時我們覺得都結痂了,痂掉了以后不就好了嗎。沒想到,硬痂掉了以后,里面竟然爛了個洞。”劉先生的家人對此極為痛心,他們隨后帶著劉先生去了醫院。
在隨后的幾個月間,劉先生的家人帶著他去了兩三家醫院。只是,每次處理過后沒多久,處理過的創口依然會破損潰爛。如此周而復始,讓劉先生的家人一籌莫展。
一個月前,劉先生被家人送到市第一人民醫院。燒傷整形科主任、主任醫師鄧向東博士接待了劉先生。
在這里,鄧向東博士采用他們科室近年來探索的新型手術路徑,給劉先生再次做了創口手術處理。兩周以后,劉先生順利出院。出院以后的隨訪顯示,劉先生恢復良好,未再復發。
壓瘡可分四級,發展到第四級必須盡快處理
“我們科近兩年接治了很多的壓瘡患者,除了少數外傷引起截癱的年輕患者外,大部分是發生腦血管意外后的老年人,這些患者由于基礎疾病多,身體機能減退,治療起來比較復雜,一般醫療單位都不愿接診這樣的患者。”鄧向東博士介紹說,壓瘡作為一個醫學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鄧向東博士介紹說,“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趨嚴峻,帶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數量持續增長,這些老人經常處于活動不多的狀態,極易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發生壓瘡。據統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3.34%,其中長期臥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壓瘡發生率更是高達25.7%,壓瘡防治已經成為老年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內容。”
壓瘡到底是怎么回事?鄧向東博士介紹說,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破損和壞死。在長期臥床、昏迷、癱瘓、營養不良等患者的骨突出部位較易發生。由于壓力是引起壓瘡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故近來傾向于改稱其為“壓力性損傷”。
據介紹,根據組織壞死程度不同,壓瘡可分為一、二、三、四期及可疑深部組織損傷期和無法分期的壓瘡。
其中,壓瘡一期又稱淤血紅潤期,表現為局部軟組織受壓后,出現紅、腫、熱、麻木或觸痛,持續30分鐘不退,皮膚完整伴有壓之不褪色的局限性紅斑,為壓瘡初期。
壓瘡二期又稱炎性浸潤期,表現為真皮層部分受損、皮膚表淺潰瘍、基底紅、無結痂,也可能表現為一個完整或破潰的血清性水皰。
第三期壓瘡又稱淺度潰瘍期,表現為表皮和真皮完全受損,深達皮下組織,可出現壞死組織和凹洞。
壓瘡四期又稱壞死潰瘍期,表現為全層組織缺失伴有肌肉、肌腱或骨骼的暴露,常有結痂和皮下隧道。
可疑深部組織損傷期壓瘡是指皮下軟組織受到壓力或剪切力的損害,局部皮膚完整但可出現顏色改變如紫色或褐紅色,或導致充血的水皰。與周圍組織比較,這些受損區域的軟組織可能有疼痛、硬塊、有黏糊狀的滲出、潮濕、發熱或冰冷。
無法分期的壓瘡是指全層皮膚或組織缺失,潰瘍底部有腐肉覆蓋或傷口有焦痂附著,在清除腐肉或焦痂后,才能確定壓瘡的分期。
皮瓣移植治療壓瘡,新型手術路徑顯實效
出現了壓瘡,該如何應對?
鄧向東博士介紹說,“此前對于壓瘡多采用抗炎、止痛、應用去腐生肌的各種中西藥膏涂抹等方法對癥治療,通過妥善護理及定期換藥,可使一、二期壓瘡在1到2周內治愈,一般不超過三周,面積較小的三期壓瘡也可通過換藥在兩個月內愈合。但其治療效果有限,對于較大面積的三、四期壓瘡,治療起來則比較棘手。”
“一般傳統的換藥療法、新型傷口敷料換藥療法、中醫膏藥貼服療法、VSD負壓吸引治療、干細胞和細胞因子治療等,對嚴重三、四期壓瘡的治療效果均不太理想,常表現為創面難以愈合,或即使愈合也需耗時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鄧向東博士表示,對于嚴重壓瘡的治療,手術治療是首選,因為手術既能有效清除失活組織,又能控制局部感染,避免了感染加劇、全身消耗等嚴重并發癥,不僅減輕了病人長期換藥的痛苦,節省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更是縮短了壓瘡的總病程,提高了壓瘡的治愈率。
目前,手術是治療四期壓瘡的關鍵手段的觀點在業界已被普遍接受。鄧向東博士說,“皮瓣轉移是目前修復四期壓瘡的主要手術方式,廣泛應用于年輕的壓瘡患者,老年患者常因基礎疾病較多、手術切口愈合困難而造成手術失敗。此外,由于該手術操作相對復雜,且手術還會帶來新的創傷,很多患有四期壓瘡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無法進行此類手術。因而,臨床對于此類患者仍多選用非手術療法,導致很多四期壓瘡的老年患者直至臨終前,創面情況依然很差。從另一個角度看,遷延不愈的創面也縮短了這些患者的生存期。”
鄧向東博士介紹說:“他和他的同事們在兩年前就開始重視四期壓瘡的綜合性手術治療,并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對原有的術前、術中及圍手術期的綜合處理方式不斷改進,探索出一套新的手術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18年及今年上半年,陸續收治來自四期壓瘡患者100多例,大部分患者都在80歲以上,甚至還有兩位百歲以上的壽星,已在小范圍內形成較好的口碑。”
“我們的老年四期壓瘡治療技術更突出外科治療原則的落實,在很多細節之處進行創新,我們希望隨著臨床病例的不斷累積,推動新的相關外科治療規范的建立。按照我們目前的臨床實踐情況,我們希望通過努力,用5-10年左右的時間來達到這個目標。”
提示:壓瘡重在預防
“每一個壓瘡患者,都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痛苦。每一個壓瘡患者的背后,都有備受折磨的家人。”鄧向東博士表示,對于四期壓瘡的老年患者,在個體營養狀態、局部血液循環、原發疾病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問題,較長的治療周期使患者及家人都備受折磨,為患者及社會都帶來了巨大痛苦和沉重的經濟負擔。
壓瘡之所以會形成,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患者長期臥床過程中,局部長時間受壓。如何預防壓瘡,也應該從這個方面入手。
據介紹,壓瘡的預防主要在于消除壓瘡的病因,要求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避免局部長時間受壓,至少2小時翻身一次,利于皮膚血液循環。擺好體位后,在肢體空隙放置枕頭或者海綿等,使支撐身體的面積擴大而均勻。對長期臥床者進行皮膚擦洗,保持衛生,避免汗液、排泄物對皮膚的刺激。促進血液循環,對肢體經常進行按摩,力度適中。皮膚出現破潰的地方禁止按壓。長期臥床不光會導致壓瘡,也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在身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適當做力所能及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壓瘡的預防是一個專業問題,患者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而且需要長期堅持,以防止壓瘡的出現?;颊呒凹胰艘矐撁芮嘘P注,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予以應對,或者尋求專業治療。”鄧向東博士說。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