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通訊員 焦海波 韓黎雯 圖|秦媛)今年3月3日是第19次全國“愛耳日”,此次的愛耳日主題是“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為了增強人們防聾治聾的預防和康復知識,提高人民群眾愛耳、護耳意識,3日上午,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在一樓門診大廳開展義診活動,為市民提供咨詢服務。
現場提供咨詢、義診服務
聽力損失是全球流行最廣的感覺器官致殘性疾病。我國自2000年3月3日開展“全球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以來,提高了全民的愛耳、護耳意識,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聽力殘疾預防、干預和康復工作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于(WHO)2015年將3月3日定為“世界聽力日”,每年定出主題,在全球開展活動。今年世界聽力日的主題是“聽見未來……做好準備”;我國的主題是“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兩者保持著高度一致性。
據了解,WHO預測全球聽力殘疾人2030年將增加到6.3億,2050年將超過9億人,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而且成為沉重的社會負擔。分析聽力殘疾增長如此快速的可能原因是世界人口的增長和老齡化,耳科和其它感染疾病如腮腺炎和麻疹等影響,耳毒性藥物中毒以及工作和娛樂噪聲的傷害。據統計,全世界有11億年輕人(12-35歲)由于不安全地在個人音響設備上或娛樂場所聽過于響亮的音樂而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采用《世界衛生組織耳疾和聽力減退流行病學調研方案》在我國的調研結果表明,2015年我國聽力殘疾人約7000萬,其中65歲及以上4600萬,占65.7%。此外,我國每年有新生兒約1600萬,每年新增先天性聽力損失嬰兒1.6-4.8萬。隨著兩孩政策的實施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將面臨更大挑戰。、
聽力損失的危害波及全人類。它不但阻礙兒童的言語和認知發育,影響青、中年的學習,就業、婚育、生活和社會融合,也造成老年人情緒壓抑、溝通和認知障礙,成為老年癡呆的獨立高危因素。因此,預防工作刻不容緩。
在當日的活動現場,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設置宣傳展板,詳細展出愛耳護耳等相關知識的圖片及文字,吸引許多市民駐足觀看。醫護人員還向市民發放愛耳護耳保護聽力相關材料。對于一些想咨詢愛耳護耳相關知識的市民,醫院還專門在現場設置了健康咨詢臺,邀請相關耳鼻喉科的專家到場對市民的疑難問題進行一一解答。
活動現場有很多聞訊從我市及周邊地區趕來的家長和聽障兒童。“我就是希望了解到更多關于恢復兒童聽力的知識和治療方法才來的”,張女士帶著聽力有問題的兒子說。因為家族有耳聾的遺傳基因,孫女士擔心所生的寶寶也會耳聾,備孕期間的她趕來醫院咨詢基因篩查的相關信息。
重視早期篩查,有效預防遺傳性耳聾
據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劉芳芳介紹,“耳聾按發病原因分為遺傳性耳聾和非遺傳性耳聾。我國60%的耳聾是可以診斷的遺傳性耳聾,主要由GJB2、SLC26A4、線粒體12SrRNA和GJB3四個常見致聾基因所致。GJB2主要引起先天性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先天性耳聾);SLC26A4主要引起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一巴掌致聾”),先天或后天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耳聾;線粒體12SrRNA主要引起藥物性耳聾(鏈霉素、慶大霉素等氨基糖甙類藥物等);GJB3主要導致后天高頻感音神經性耳聾(遲發性耳聾)。”
“很多遺傳性耳聾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如果父母攜帶相同的耳聾基因,則孩子有25%的概率會是先天性耳聾的患兒,有50%的概率是耳聾基因的攜帶者。”劉主任表示,這也解釋了為何聽力正常的父母會生育聾兒。很多市民看過這樣的新聞報道,即“一針致聾”、“一巴掌打聾”等,這就是因為這些新生兒表面看是聽力健康的,但是很可能會因為基因原因,被外力(打耳光)或者藥物影響,造成耳聾。
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基因檢測正在成為耳聾臨床預防和治療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手段。通過基因檢測,可以發現攜帶耳聾突變基因的高危人群,對他們進行婚育指導和產前診斷,避免生育聾兒后代,實現耳聾精準防控。
“我們呼吁備孕媽媽和兒童做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就是要‘挖’出那個‘地雷’,讓耳聾基因攜帶者不再因為‘踩雷’與幸福失之交臂。”劉主任表示,通過開展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可在第一時間篩查出聽力殘疾兒童和耳聾基因攜帶者,及早采取針對性措施。對先天性耳聾高危人群及早介入搶救性康復,如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可避免兒童因聾致啞,導致語言發育障礙;對于篩查出的藥物性耳聾患者出具用藥警示卡片,減少兒童母系家族成員發生耳聾風險,并可避免基因突變攜帶者后代耳聾;對于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患兒,出具生活指導卡片,將避免或減緩發生聽力障礙;對耳聾基因攜帶者通過耳聾遺傳咨詢和后期婚育指導,能為減少聾兒出生提供可靠依據。
不良習慣可導致聽力損傷
從門診中劉主任發現,聽力下降人群呈年輕化趨勢,壓力大、熬夜、經常戴耳機聽音樂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引起聽力受損。
40歲的周女士是劉主任印象比較深的病例。周女士是一位歌迷,所以在得知偶像將在徐州舉辦演唱會時,她第一時間購買了VIP區域的座位票,只為和偶像近距離接觸。因為座位靠前,離大音箱非常近,震耳欲聾的聲音就在她耳邊傳出,一整場演唱會看下來,她就覺得兩只耳朵一直嗡嗡響。原本以為這樣的狀態是暫時的,但是一覺醒來,病癥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加重了。和家人說話,都要很大聲她才聽得清;于是她急忙趕到市一院就診。
劉主任接診后,經檢查發現是因為她長時間的高分貝音量刺激,導致耳蝸神經受損,引起了神經性耳聾。因為治療及時,周女士恢復效果比較好。
“門診中發現,聽力下降、受損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劉主任說,以往出現聽力下降、受損的人群,以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年輕人比較少見。“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頻繁加班熬夜、過度疲勞,很大程度提高了這種病的發病率。不少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就因為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出現聽力障礙了”。
此外,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或經常處于噪聲環境,都會提高患病風險。過度疲勞、焦慮緊張、熬夜,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而大腦供血不足會波及耳蝸,引起耳蝸缺血缺氧,耳蝸里的毛細胞是主管聽力的,它非常敏感,一旦發生缺血缺氧就會引起耳蝸損傷,導致聽力受損。
劉主任提醒,要早期識別聽力受損的癥狀,比如出現耳朵發悶、發脹,莫名頭暈,一定要引起注意。“尤其是年輕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年紀輕,出現耳朵不舒服的癥狀還硬扛,從而耽誤早期治療”。
老人聽力有問題要及時佩戴助聽器
聽力損失和耳鳴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疾患之一。老年人聽力下降的原因是聽覺器官功能的退化,有些患者聽不清楚,重度者甚至全聾。通常情況下65—75歲的老年人中,發病率非常高。對此劉主任表示,聽覺機能的衰退是不可逆的,但長期佩戴助聽器,能夠減緩退化速度,也會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尊嚴。
“大部份的老人都覺得人老了聽力自然會下降,聽不清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只要沒有完全聽不見,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聽力下降,只要家人說話的時候大聲一點就可以了。其實,聽力損失是個緩慢的過程,越早配戴助聽器效果越好,等到聽不見再去選配助聽器就為時已晚了。”劉主任說,聽力下降帶來的問題不止是聽不清這么簡單。老人聽力下降后,與人溝通會很費勁,甚至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由此會帶來交流的困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內向、孤獨、不合群、缺乏自信、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還有一些老人不愿接受自己耳背的事實,而且認為佩戴了助聽器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其實戴助聽器和戴眼鏡是一樣的道理,沒必要諱疾忌醫。而且現在助聽器也有很多選擇,在聽力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選擇耳內式助聽器,這樣會比較隱蔽。
她建議,老人在發現聽力有問題后,應盡早就醫診治,否則聽力損失時間越久,大腦聽力中樞對聲音的反應越差。需要佩戴助聽器的,應盡快選配合適自己的助聽器,并開始語言訓練,防止聽力及語言分辨能力繼續下降。不過,佩戴助聽器也有適用范圍,在語頻平均聽力損失40-90dB之間均可使用,損失超過90dB的,基本屬于全聾狀態,佩戴助聽器已經沒有意義。“老人們應該轉變觀念,戴助聽器就應該像戴老花鏡一樣正常,非但不會‘示老’,反而有助于老人保持生活‘年輕態’。”
聽見未來,從預防開始。劉主任提醒,聽力損害大多是不可逆的,預防更重要。
科室簡介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創建于1955年,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發展成為徐州市臨床重點專科。擁有高素質、高學歷、高度敬業愛崗的醫護人員,其中主任醫師5人,副主任醫師1人,碩士研究生9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專家團隊。科室擁有聽力檢查(包括純音測聽、聲導抗、聽覺腦干誘發電位、耳聲發射等)、多導睡眠監測、電子鼻咽喉鏡、鼻內鏡、低溫等離子等儀器,設備先進,為臨床、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
專家介紹 劉芳芳
主任醫師,科主任,徐州市醫學會耳鼻喉咽喉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鼻科學組副組長,江蘇省康復醫學會聽力語言康復專委會委員,徐州市防聾治聾技術指導組組長,江蘇省衛生廳首批認證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業三、四級內鏡資格的專家。1989年畢業于徐州醫學院,1996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先后參加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頭頸外科高級學習班及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學院高級研修班學習,進行鼻內鏡外科學、耳顯微外科學、睡眠呼吸障礙外科學、頭頸腫瘤外科學等方面臨床技能培訓。曾在《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等相關專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先后獲得徐州市新技術引進三等獎及徐州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成果二等獎,專家門診:周一上午。
科室專家門診時間
周一 劉芳芳主任醫師(上午),拾景強主任醫師
周二 樊青松主任醫師
周三 宋巍主任醫師(目前正在援非期間)
周四 滕兵主任醫師(目前正在邳州市人民醫院執行對口精準幫扶任務)
周五 王浩主任醫師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