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信息:飯后一粒消食片就能解胃脹?專家提醒:有些吃藥“誤區”要小心,否則不但病情得不到控制,反而有助長的危險。
10月是“全國安全用藥月”,藥監部門表示,不只是特殊群體,普通人群在用藥時也存在一些隨時可見的誤區。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根據一些醫藥廣告宣傳來用藥,導致發生不良的用藥后果,造成身體健康隱患。
專家表示,飯后一粒消食片解胃脹、嗓子一疼就吃咽炎藥、拉肚子止住瀉就管等日常生活用藥誤區,很容易使病情得不到控制,反而有助長的危險。
現象 飯后一粒消食片胃不脹?
最近幾天,陳先生發現自己的胃出了問題,吃不了多少飯就感覺到有胃脹,看著滿桌的佳肴,他也無法下口。為此,他特意去藥店購買了一盒經常在電視廣告上進行宣傳的消食片。
不過,根據藥品宣傳的那樣只需“飯后嚼一嚼”就能消除胃脹的效果,并沒有在陳先生身上體現出來。他每次吃完飯發現有胃脹后就吃這種消食片,但卻依然感覺到胃脹,沒有絲毫減輕的跡象。
在堅持服用了半個多月后,陳先生看到沒有任何效果,只好去醫院就診。
“我們通過給陳先生做胃鏡檢查,發現其是消化性潰瘍導致的飽脹感。”接待陳先生的王醫生說,在了解到陳先生已經服用某品牌消食片半個月的經歷后,感覺到十分后怕。“如果陳先生沒有及時來就診,后果不堪設想。”
在實際的臨床接診中,類似陳先生這樣的患者有不少。王醫生發現,這些患者多數是只要出現肚子脹就要吃消食片。而事實上,腹部飽脹并不是消化不良的獨有癥狀,其它疾病也有可能會出現此癥狀。
“比如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等疾病的早期表現也是如此,萬一不是單純的消化不良,亂吃消食片就會延誤診治。”王醫生解釋稱,消食片屬于中成藥,使用起來也講究辨證論癥。對于脾胃濕熱、食積的人,就是看起來舌苔黃膩的人,稍微吃點算是對癥。但要是脾氣虛、胃陰虛的人,也就是看起來舌紅少苔的話,最好不要吃,不但沒用還可能加重病情。
在藥店工作的黃小姐,工作中會經常遇到在沒有醫生處方情況下購買處方藥的情況。
其中,消食片是顧客購買較多的家庭常備藥品。一項調查顯示,很多市民在生病后會選擇自行到藥店買藥。購買的藥品也多是經常在廣告中宣傳的“明星藥”。“除了消食片外,眼藥水、咽炎藥、止瀉藥也是最為常見。”
誤區 這些用藥方法不正確
眼藥水是大家最常見的藥品,也是藥品廣告中經常能見到的。眼科醫生劉主任稱,很多眼藥水的廣告呈現的效果太藝術化,結果在無形中就誤導了消費者。
“某些眼藥水品牌廣告喜歡在電視鏡頭中使用特寫,讓消費者看到的是眼藥水滴落在眼珠上。”劉主任表示,這種滴眼藥水的方式并不科學。“如果將眼藥水滴在眼珠上,會刺激角膜,產生其他不利后果。”
從劉主任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一般眼藥水是按照結膜囊的酸堿度來配置的,而眼球的黑色區域是角膜,角膜與結膜囊的酸堿度有一定差異,不按照醫生的要求,而是通過看電視廣告片滴眼藥水,滴了以后感覺眼睛刺痛。
那么正確的滴眼藥水的方法應該是:頭輕輕往后仰,一只手將下眼皮向下拉,另一只手拿眼藥水,慢慢滴到眼皮與眼球之間的結膜囊內;然后閉上眼睛,輕輕轉動眼球或是按壓眼角,讓眼藥水滲透到結膜和角膜上,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明星藥品”,就是咽炎片。因為慢性咽炎是常見病,因此這種“明星藥品”很有市場。不少人發現嗓子疼就會很自然的聯想到是咽炎,所以就自作主張去藥店購買咽炎片。
“治療單純的慢性咽炎,含片類的咽炎藥確實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咽喉痛就被認定是慢性咽炎,需要對癥治療。”耳鼻喉科醫生張君稱,因為刷牙時干嘔也被認為是慢性咽炎癥狀,但胃食管反流患者也有此癥狀,如果輕易自行判斷是慢性咽炎吃咽炎片,甚至會導致病情加重。
因此,從專業角度講,張君醫生還是建議大家盡早去消化內科就診。
除了滴眼藥水、吃咽炎片之外,拉肚子吃兩顆止瀉藥緩解癥狀,也是大多數人應對腹瀉的第一反應。一些止瀉藥的宣傳,也多會以“拉肚子不用怕,吃兩顆××快速止瀉”等字樣的促銷內容。
“腹瀉的原因有多種,在不明原因時,就使用止瀉藥,會有不良后果產生。”張君醫生表示,細菌感染引發的腹瀉,則會被認為是一種人體對自身保護功能的正常現象,是排毒的主要方式,如果用止瀉藥快速止住,無疑將有毒物質封存體內。
因此,張醫生提醒大家發生腹瀉不斷的情況時,最好上醫院找專科醫生看看。醫生會根據不同腹瀉進行對應的治療。
這些“常備藥”不能亂吃
一、兒童過度補鈣將限制大腦發育; 二、維生素不能吃得過多,也不能空腹服用;
三、長期服用潤喉片會誘發口腔潰瘍,含冰片的潤喉片易致孕婦流產; 四、使用創可貼要一天更換一次,以防感染。
一、睡前服:睡前15—30分鐘服用; 二、一天三次:每隔8小時服用一次;
三、空腹:飯前1小時或飯后2小時服用; 四、口服膠囊:不能把膠囊內粉倒出,否則可灼傷口腔;
五、大量飲水:服用抗痛風藥、排尿結石藥后,每天需飲水2000ml以上。
跟吃藥相關的醫囑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