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通訊員 姜偉 曹玉姣)前段時間天氣炎熱,很多孩子都待在空調房。殊不知,經常吹空調,吃生冷寒食也易引發寶寶們的腸道疾病。徐州市兒童醫院最近收治的腸套疊患兒就比之前有所增多。小兒普外科主治醫師張翔提醒,腸套疊是一種小兒常見的腹部疾病,對于孩子沒有特殊原因的煩躁哭鬧、嘔吐、大便帶血等癥狀,家長應警惕腸套疊的可能,要盡快到醫院診斷和治療,如果延誤了保守治療的時機,寶寶可能就要動手術了。
腸套疊:8個月男童患上腸套疊
由于父母要上班,8個多月的爍爍(化名)一直是爺爺奶奶帶著。前幾天,爍爍爸媽下班回家發現他有點鬧,怎么哄也哄不好。奶奶說,白天爍爍的胃口不太好,吃什么吐什么,比以往難帶一些。家里人最初以為孩子是受涼,也沒有太在意。但是緊接著,爍爍開始哭鬧,肚子也脹得厲害。家人抱他的姿勢只能豎著,不能橫向,橫向的話他會哭得更厲害,無法控制。
媽媽見爍爍癥狀越來越嚴重,便立即帶他到徐州市兒童醫院腸套疊與結腸息肉專病門診就診。小兒普外科的張翔醫生對爍爍進行了檢查,經過B超檢查和糞便化驗后確診為小兒腸套疊。之后,張醫生緊急為爍爍安排空氣灌腸,予以復位,孩子很快脫離了危險。在禁食7小時后,爍爍排出了含活性炭的黑色糞便,恢復情況良好。
據張醫生介紹,小兒腸套疊是一種常見的小兒腹痛疾病,孩子的一部分腸管套入了鄰近的一部分腸管里,而套入的腸道因缺血發生水腫,腸壁靜脈弩張破裂出血,從而出現便血,如不馬上復位,會因動脈血供不足導致腸壞死。該病多發于2歲以內的嬰幼兒。
大多的腸套疊患兒可避免手術
“腸套疊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孩子出現腸套疊,首先的表現是突發間隙性哭吵,發作時面色蒼白,呈異常痛苦狀,拒絕吮奶。”張醫生說,由于孩子太小,腹痛時無法用言語表達,反復發作后,患兒精神漸差、嗜睡、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甚至出現休克;腹痛發作后不久便發生嘔吐,排出含血和黏液的糞便。隨著病情發展,嚴重的患兒會出現昏迷和休克。
“如果患兒的腸套疊發現得早,在12小時內處理,都可以用空氣灌腸療法溫和處理。而如果套疊的時間超過48小時,寶寶排出了鮮紅色的大便,腹脹嚴重,說明腸管已經缺血、壞死,必須手術治療。”張醫生表示,“90%以上的腸套疊患兒都可以通過空氣灌腸治療,成功率非常高;嚴重者則需要開腹手術治療,甚至需要切除壞死的腸管。”
張醫生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小兒有無故哭鬧、嘔吐和排便不正常等情況,應警惕腸套疊的可能,最好能在24小時內就診,同時記下小兒哭鬧的時間,為醫生準確判斷病情提供依據。
結腸息肉:小兒大便帶血不一定是痔瘡和腸炎在作怪
兒童也會長腸息肉?沒錯。兒科醫生發現,一些孩子經常腹痛、腹瀉,有時大便帶血,這些患兒常被誤診為痔瘡、腸炎等病,其實經過小兒電子結腸鏡的檢查,卻發現是兒童型腸息肉。
雷雷(化名)今年5歲了。爸媽都在外地打工,他跟著爺爺奶奶在徐州生活。因為爺爺開了一個小賣部,他平時經常從店里拿零食吃。2年多前,爺爺發現他經常腹瀉,有時可見到血液黏在大便上面,便帶他去了附近的小診所看,被診斷為患上了痔瘡。醫生開了一些治療痔瘡的藥物,但是雷雷服藥之后大便帶血的癥狀一直沒有消退。
不久前,雷雷爸媽回家,發現兒子的癥狀后,帶他到徐州市兒童醫院腸套疊與結腸息肉專病門診就診。張翔醫生接診后發現,雷雷并非是得了痔瘡,而是結腸息肉在作怪。經過手術治療,目前雷雷已經康復。
據了解,人體的胃腸道黏膜是息肉好發的部位。不僅成人會長腸息肉,兒童也難以避免。臨床上,兒童結腸息肉的發病高峰在3—6歲,以男孩多見。一般情況下,息肉常常以便血為首發癥狀,表現為間斷性大便帶血,多為鮮紅色。息肉較大的,有時可引起腸套疊,以致造成腸梗阻而出現腹痛的癥狀。如果息肉繼發感染,可表現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因而患兒常常被誤診為“出血性結腸炎”。此類患兒給予抗菌類治療后往往癥狀會暫時好轉,給人以假象,導致反復使用抗菌素治療,既延誤了病情,又濫用了抗菌素。
電子結腸鏡是發現結腸息肉的好辦法
“在兒科,腹痛、腹瀉是常見的疾病,大多數是感染性腸炎或過敏性疾病引起的。”張醫生表示,如果孩子反復出現腹瀉、腹痛、便血,經過多次抗炎等治療后都沒有好轉,或好轉后又容易復發的話,則應要警惕結腸息肉的發生。這幾年,小兒腸鏡檢查技術應用廣泛,對原因不明的腹痛、腹瀉、便血等消化道癥狀的患兒,可以通過腸鏡檢查來進一步了解下消化道的疾病情況,這是目前發現小兒腸息肉的較好辦法,也是治療息肉的有效手段。目前,徐州市兒童醫院在治療結腸息肉時使用的電子結腸鏡是小兒專用,微創治療技術在蘇北地區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張醫生同時提醒家長,家長應警惕兒童型腸息肉的發生,當孩子反復出現腹瀉、腹痛、便血時,最好給孩子做個結腸鏡檢查,以便盡早明確診斷。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