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入秋之后,市民們明顯感覺晝夜溫差大了起來,夜里不開空調也能睡個好覺了。然而在各大醫院門急診中,受夏秋換季影響,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季節病”患者明顯增加。競爭壓力,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膳食不合理、吸煙、飲酒和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心血管病患者人數呈快速增長趨勢,且患者越來越年輕化。秋冬季節為何心血管病高發?如何養“心”,預防心血管病呢?徐州市中心醫院心內四科主任王臨光、徐州市1 20急救中心副主任醫師高翔根據一些臨床病例,做出了分析和建議。
1、心血管患者在我國數量巨大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心血管病患者29億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進入秋季后,晝夜溫差加大,血管受到刺激后血流變慢,容易產生痙攣,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復發。
心血管病包括心肌梗塞、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等。其中,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一種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目前發病率大約是10萬分之50。
徐州市120急救中心接診內科病人3成以上是心血管病人,且以老人屆多,情況最危重的是獨居老人。前不久北區一名獨居的老太太半夜發病,兒女早上打電話過去沒人接,讓鄰居去敲門也沒人應。兒女找來開鎖匠打開家門一看,老太太躺在地上昏迷不醒,嘴歪眼斜,大小便失禁。120急救人員趕到后,初步判斷是腦梗。老太太因為耽誤了就醫時間,最后留下了偏癱的后遺癥。
如今心血病管特別是冠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壽命更長,高齡老人增多;其次人們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吃得更好了,很多人餐餐有肉;動得更少了,出門都是以車代步,回到家都是手機電腦;還有包括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
2、心血管病為何越來越年輕化
據了解,心血管病患者發病約四分之三是在50歲以后,但該病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有些人年輕的時候,體內就有發病的因素存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幾率越來越高。現在,由于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增大,有的30歲左右就發病了。
去年深秋的一個凌晨,市120急救中心的電話急促響起,一位27歲的小伙子突發疾病,大小便失禁,惡心嘔吐,呼吸困難。急救人員趕到時,小伙子的朋友介紹說,他們一群人當晚一起喝酒,喝到凌晨一兩點鐘。這個小伙子喝大了,回到住處就睡下,睡了兩個小時就開始發病了。遺憾的是,小伙子因為腦出血,送到醫院搶救了一整天,還是沒搶救過來。
徐州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接診的情況也表明,心血管病越來越年輕化,30多歲的患者已不罕見。王臨光主任認為,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這三個因素導致的。
3、三高人群要注意預防
什么樣的人容易突發心血管疾病呢?王臨光主任認為,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就是“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當然還包括其他原因,比如抽煙喝酒熬夜,有家族史等等。
秋冬季節來臨,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復發呢?王主任建議說,防寒保暖依然是首先要注意的;其次,要注意保持生活節律的穩定,有鍛煉習慣的人,時間應以上午10點以后或下午為宜。過早起床鍛煉,冷空氣刺激血管收縮,進一步加強了發病的可能。
醫學證明,心梗3小時內通過手術或藥物將梗塞去除,缺血區的心肌基本不會發生壞死現象,預后是比較良好的。但一旦超過3-4小時就會造成心肌壞死,即使通過藥物或手術也難以逆轉。因此一旦出現胸疼、胸悶的癥狀時要及時含服硝酸甘油等藥物,如果5 - 10分鐘后還不能緩解.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此外,心腦血管病患者應當保持情緒穩定。在供暖的房間內,出門前應先在門口打開門適應適應,避免直接出門時,冷空氣刺激血管,造成心血管意外。
如果出現記憶力減退、四肢麻木、頭暈、頭痛、無力、胸悶、心悸等高血壓初期癥狀,就要立刻采取措施。心血管病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切不可隨意停藥,堅持服用治療冠心病或高血壓的藥物是預防疾病發作的關鍵。
除了積極預防和藥物治療,老年人還要注意冬季養生,做到以下“三要”。要飲食調養。冬季飲食養生以調節酸堿平衡的食物及含熱量高的食物為主,如黑木耳、銀耳、蘑菇等,控制好體內血液的酸堿度。服用清淡飲食,如大蒜、兩紅柿、木耳、水果、鮮奶、豆腐等,這些東西都有降血脂作用;要鍛煉強身。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生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事實證明,冬季多參與室外活動,人體微微出汗,使體內的毒素物質排出體外,有益健康。加強鍛煉,增加對寒冷的適應性,避免受涼;要精神調養。除了重視精神上的安靜外,還要學會及時調節不良情緒。老年人冬季易出現惰志不暢,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的時間,陽光可增加人體生理激素,幫助控制情緒。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