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程導醫網 徐州就醫指南:近日,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首例內鏡下胃體部癌前病變粘膜下層剝離術(ESD),這項全新的消化道早癌治療技術在全市處于領先地位。ESD技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內鏡下微創治療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不開刀,57歲的崔某某癌前病變就被根治了。據陳主任介紹,57歲的患者崔某某,因“反復上腹隱痛不適4年,伴發酸、噯氣2天”入院,胃鏡檢查示胃體后壁廣基隆起性病變,大小約1-2cm,表面充血糜爛,超聲內鏡示病變處粘膜肌層呈低回聲改變,向腔內隆起,且粘膜下層明顯增厚,病理活查示胃黏膜的重度異型增生(癌前病變)。經過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在全麻內鏡下成功實施ESD手術,歷時不到1小時,解除了患者后顧之憂。術后予抑酸、護胃、抗感染等治療,患者恢復良好,無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第二天即能正常進食,術后5天就痊愈出院了。患者及家屬對陳主任萬分感激。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陳光俠2014年作為江蘇省衛生廳選拔人才赴日本進行技術交流。師從東京醫科大學Gotoda教授(Dr. Gotoda在1999年將ESD技術用于切除胃早期癌癥,他是國際上知名的胃早癌診斷專家及NBI的發明人之一,在胃癌診斷及ESD手術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學習ESD技術。后來陳主任在讀博期間,在南京鼓樓醫院為近百例患者獨立實施ESD。目前此項技術在我院由陳主任具體實施、推廣,依托新引進國際最先進EVIS 290高清放大多用途胃腸鏡,從而形成了對胃腸早期腫瘤診斷與治療的技術優勢與特色。
據陳光俠副主任介紹,近年來,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了避免外科手術帶來的風險,內鏡下治療早期消化癌作為一種微創治療手段在日本及韓國等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技術, 治療主要針對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變。方法是在內鏡粘膜下注射基礎上利用幾種特殊的高頻電刀將病變所在黏膜剝離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內鏡下操作技術。
ESD擴大了普通內鏡下切除的適應癥,可完整地切除病變,達到根治消化道腫瘤的效果,是目前國際上治療胃腸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變的最先進技術,而且彌補了EMR存在無法整塊切除大面積病變的問題,從而避免開腹或腹腔鏡手術,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的質量,且與外科手術切除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
與外科手術相比,ESD具有以下優勢:1、不用開刀、創傷小、無痛苦;2、技術成熟,成功率高;3、并發癥少,治療時間短,患者易耐受;4. 與外科手術相比經濟合理,大大減輕患者經濟負擔;5、可以根據病變的部位、大小、形狀和組織類型制定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在根除腫瘤的同時完整的保留胃腸道的結構和功能。ESD主要治療以下消化道病變:(1)胃腸道早期癌及癌前病變(包括上皮內瘤變及不典型增生);(2)巨大平坦息肉:超過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薦ESD治療;(3)黏膜下腫瘤:超聲內鏡診斷的脂肪瘤、間質瘤;(4)神經內分泌腫瘤如類癌等。
陳主任同時提醒,早期胃食管癌往往沒有特異性臨床表現,僅表現為上腹飽脹不適,納差,乏力,上腹隱痛,或者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因而易被忽視。因此有癥狀的人群及有腫瘤家庭史、癌前病變、息肉病史或40歲以上的人群應隨時檢查,以免發生癌變,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檢出率。
有調查顯示,消化道早癌早期治療存活率>90%,晚期治療則<10%。在我國,由于缺乏對疾病早期預防的觀念,以及對消化道早期癌的重視不夠等諸多因素,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治療費用高,疾病負擔重,遠期效果差。對消化道早期癌進行干預和診治,不僅符合國家腫瘤防治策略,也是降低患者醫療經濟負擔、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惡性腫瘤死亡率的有效途徑。消化內鏡新技術的出現,不但明顯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的檢出率,也為消化道早期癌內鏡治療提供了基礎,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專家介紹:陳光俠,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分會青年委員,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早癌診斷與治療學組委員、徐州市重點人才。2014年作為江蘇省衛生廳選拔人才赴日本進行技術交流。
專業擅長:擅長消化內科的常見病及多發病、疑難雜癥的診治、內鏡下診斷及各種早癌的治療及各種消化道出血的治療;超聲內鏡下胃腸道腫瘤的診斷;對消化道腫瘤的發病機制研究有獨到見解。榮獲徐州市多項科技進步獎。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