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天使風采:有人說:上帝不能親自到人間施與愛心,就派來了護士。所以,人們稱護士為——白衣天使。
在徐州市兒童醫院急診科,有這樣一群美麗的天使。她們身著象征生命復蘇的綠色護士服,步履永遠是匆忙的,她們用愛心、耐心、責任心守護著患兒,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患兒的健康保駕護航。她們苦在其中,也樂在其中,憑借著對生命無限的敬畏和尊重,把自己生命之中最美麗的人生時光都獻給了這個與死神較量的競技場。她們鼓勵著危重病患者積極治療,戰勝病痛,也帶給患兒一種與病魔作斗爭的勇氣。
“患兒及家長的滿意,是對我們努力付出的最大肯定。”急診科護士長孟穎慧說,為了提升服務水平,我們一直在不斷地努力著,經常組織各種培訓、學習和專業競賽。
“3秒跨欄”護士,曾感動眾多網友
急診科永遠是喧囂的,護理人員們每天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不可預知的事,她們也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在這里播種著愛與溫暖。2018年1月20日下午,一名9歲的男孩因為發燒來醫院看病,當時孩子父親正在排隊,母親與男孩一起坐在急診大廳東側的座位上等候。突然,男孩失去意識并且抽搐起來,身子從椅子上往下滑,孩子母親頓時被嚇到,大聲呼救。
此時,在急診大廳分診臺內,分診護士劉莉聽到了孩子母親的呼救,立即趕到孩子身邊進行搶救。由于患兒的位置和她之間隔著分診臺,如果繞過分診臺人又比較多,出于本能的反應,劉莉一步就跨上分診臺,跳過去對孩子進行急救,時間不到3秒鐘。
趕到患兒跟前,護士劉莉立即對其進行緊急處理,防止孩子牙齒咬傷舌頭,隨后迅速抬著孩子跑到搶救室搶救。由于救治及時,男孩脫離危險。
“當時我也沒有想太多,只是出于一個醫護人員的本能反應,想最快時間趕過去,也沒注意臺子是不是好跳過去。”劉莉說,之所以“跨欄”,因為那是她離患兒最近的一個地方。
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這就是急診的醫務工作者。醫院是一個沒有硝煙、與死神頑抗的戰場,而急診科人員便是這戰場上的沖鋒部隊,時刻在與死神賽跑,在最緊急的情況下挽救患兒的生命。
心系患兒,提供優質服務
急診科醫護人員致力于為患兒家庭提供人性化的服務環境,讓更多充滿專業化和幸福感的護士來照顧孩子,為患兒及家長提供更加全方位的護理。
節日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載體,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內涵。今年元宵節,急診科的醫護人員精心策劃了一場以“傳承中華美德,守護兒童健康”為主題背景,通過國學課堂、發熱護理知識講座、猜燈謎活動等形式,不僅讓孩子們更多的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風俗習慣、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提高了患兒家庭小兒家庭急救知識與技能。此次活動充分利用健康宣教與元宵節相結合,并將醫學與國學融會貫通,對于整個醫院護理工作來說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不僅推動了該院護理工作的長足發展,也發揮了區域內兒童優質護理服務的引領作用。
在當日的活動中,醫護人員利用休息的時間、有限的空間,用一個個帶有燈謎、五顏六色的傳統燈籠、一串串各種形狀和顏色的卡紙做成的門簾把急診大廳布置成元宵燈會場,深深地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急診急救專科護士化身老夫子,穿著灰色的國學服裝,戴著長長的灰白色假胡子,吸引了家長和患兒的關注。她在國學課堂中打破了傳統的講課模式,將小兒醫學與國學融合,聲情并茂地為在座的小朋友和家長講述三字經中孔融讓梨的故事以及元宵節的由來。老夫子教育小朋友,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國學經典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能夠培養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啟迪智慧、陶冶品格。
針對家長關注的話題,急診科劉海鵬醫生詳細講解了針對小兒高燒如何進行護理,指導家長正確的小兒家庭急救知識與技能。“小兒發熱是小兒常見的疾病,但發燒引起的驚厥卻是讓家長們最擔心、最害怕的事情。”劉醫生告訴患兒家長,熱性驚厥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驚厥性疾病,常有家族史,首次發作年齡多于出生后6個月至5歲間。一旦遇到孩子發生驚厥,父母應該將孩子置于側臥立,松解其衣服及領口,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和嘔吐物,保持其呼吸道通暢,防止吸入窒息。同時高熱處理也相當重要,要幫助患兒散熱,不要穿過多衣物或捂被子以免進一步升高體溫,可采用物理降溫(如用冰袋放置頭部、冷毛巾敷額部等)、藥物降溫等方法。
“猜燈謎,贏花燈”環節,小朋友們積極踴躍參加,把此次活動推向了高潮。一個燈籠下面掛著一個燈謎。為了讓燈謎猜出新意,醫護人員在燈謎上創新設計,除了傳統“字謎”以外,還巧妙融入了健康相關內容。家長和小朋友們只要猜出謎底,就可以把掛著燈謎的燈籠帶回家。寓教于樂,家長們紛紛表示,在兒童醫院度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元宵節。不僅在玩樂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了健康知識,還領了一堆小禮物,活動非常暖心。
這里匯集著愛與溫暖
在急診科,護理人員肩上承載的是搶救生命的使命與責任。因為到這里就診的大多都是急、危、重患者,發病快、時間緊迫、病種復雜,這就需要她們在短時間內爭分奪秒、全力以赴地給予及時的搶救與護理,還要做好陪檢、陪送工作,有時搶救完前一個危重病人,護士又馬上面臨下一場緊張的戰斗,加班加點也就成了她們的家常便飯。
今年春節前后,小兒呼吸道疾病已經持續高發,市兒童醫院的日門診量已經突破了8000人次。作為孩子父母的急診科護士,她們擔負著雙重的責任和使命,身心焦急。
在那段時間,每天夜幕降臨,當門診的醫護人員結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時,急診大廳便成為了醫院的主戰場,已經持續工作了一天的急診醫護人員依然堅守崗位。預檢分診的護士站前也是圍滿了焦急等待的家長。在那里,急診護士需要篩查重癥患兒,需要看到每個寶寶,需要對寶寶們進行體溫的測量、面色神志的觀察。問的多,說的多,嗓子已經啞了,但她們卻來不及喝一口水。
預檢分診護士也經常被家長們誤解,有些家長甚至辱罵護士,但護士們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她們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們所有的護士都能理解家長的感受,但我們必須堅守崗位職責。”孟護士長表示,搶救室里的醫護人員也是異常忙碌,為了保證急危重癥患兒搶救及重癥滯留患兒觀察所需,本來能夠容納26名患兒的搶救觀察區,硬是加到了40張床位,甚至連轉運床單元都用上了。在這里,急診的醫生護士認真地問診、核對;細致的治療、上液體;及時的巡視、處理。
不僅是院內的工作,急診科還承擔著院前急救轉運,120兒童專業轉運救護車24小時呼嘯著,前一次出車任務剛結束,還沒吃上飯,“叮鈴鈴”院前急救電話又響了,醫生喊著護士,說走就走,敬業精神維系著整個淮海經濟區急重癥患兒的健康。
超負荷的工作持續了兩個多月,護士們也兩個多月沒有輪休。白班、夜班、大夜班、下夜班、白班、夜班……周而復始,頭發已經凌亂,可是她們的工作態度仍一絲不茍,她們極致的詮釋了:大醫精誠,厚德載物的兒童醫院精神。一次,一位護士在搶救結束后才發現,一位婆婆抱著自己年幼的孩子已經在門口等了好長時間了。婆婆說:“本來不想打攪你工作,可是孩子吃了退燒藥還是不退燒,我就抱來了。要不我再等會兒,你忙完……”她頓時淚崩,趁著中午,連飯也未顧的上吃,看著孩子扎上針。這邊呼叫鈴一響,她立馬起身將孩子交給婆婆,狠心走進了搶救室,轉身的同時,大顆大顆的眼淚卻掉落下來!
護士是一個與愛相連的稱謂,是一個遠離死亡點燃生命之光的名字。沒有鮮花和掌聲,沒有榮耀與輝煌,沒有豐功與偉績,沒有豪言與壯語,只有默默的奉獻與耕耘;沒有白天與黑夜,沒有酷暑與嚴冬,沒有節日與假期,沒有懊悔與抱怨,只有對病人的關愛與熱忱。她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敬業,奉獻著青春與年華,在平淡的生活中磨礪,迎來無數微笑與感謝聲。她們用辛勤的付出和努力,用“愛心、細心、耐心”呵護每一個新生命,贏得了患兒家長的無限信賴和社會的廣泛贊譽。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