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東方新聞:今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迅猛之勢席卷了全球多個國家,在疫情蔓延下,如何通過飲食吃出健康、吃出免疫力,是今年“全民營養周”的關注重點,因而今年“全民營養周”的宣傳主題就是“合理膳食 免疫基石”。“全民營養周”期間,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在門診大廳開展豐富多樣的營養宣傳活動,營養醫師和營養師會來院就診者及其家屬就常見營養問題進行答疑解惑,那么,如何做到合理膳食呢?市東方人民醫院營養師郄譽淳帶您“吃出健康”!
食鹽是我們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調味品,食鹽又有“百味之首”的稱號,但長期的高鹽飲食不僅會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還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炎癥損傷、破壞腸道菌群環境。《健康中國行動計劃(2019-2030年)》中提倡我國居民每日食鹽攝入量不高于5克,而全國營養調查顯示我國人均每日烹調用鹽攝入量為10.5克。這里給大家推薦幾個減鹽的小建議:①不要忽視各種調味品、咸菜、腌制食品中的隱形鹽;②從小培養兒童清淡口味,少吃高鹽零食(比如薯片、果脯、非原味的堅果等);③多采用蒸、煮、汆等烹調方式;④多吃自身“有味道”的食物(比如洋蔥、胡蘿卜等);⑤巧用多種風味替代食鹽的攝入;⑥醬油、蠔油等含鹽高的調味品可以用點、蘸等方式食用,或者用飲用水進行稀釋后食用;⑦在外就餐或點外賣主動要求低鹽口味,優選低鹽菜品,注意葷素搭配;⑧購買加工食品查看營養標簽,選擇低鈉食品,少買腌制、醬制等高鹽食品,營養標簽中鈉含量>600mg/100g的食物即為高鹽食品。
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不僅會受到食鹽的影響,也會受到體內蛋白質多寡的影響。蛋白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細胞中的固體成分70%是蛋白質,因而體內蛋白質的多寡會影響我們免疫功能是否能正常發揮應有的作用。蛋白質是由不同種類的氨基酸組成的,所謂優質蛋白質就是指其氨基酸的種類和比值更接近于人體內的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更易于被人體消化吸收。目前公認的排名前十的優質蛋白質依次為:雞蛋、奶制品、魚肉、蝦肉、雞肉、鴨肉、瘦牛肉、瘦羊肉、瘦豬肉、大豆及其制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健康的成人每日蛋類、畜禽肉類、水產品類均應攝入40~75克,中國營養學會也建議在疫情期間無其他腎臟疾病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提高我們自身的免疫力。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經過適當的烹飪加工會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其所含的營養物質也能更好地被人們所利用,較為推薦的烹調方式有:蒸、煮、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是微生物滋生的有利環境,因而一般不建議生食魚類、肉類等食物,利用蒸、煮、燉等烹調方式不僅可以殺滅食物中可能含有的致病微生物,也能提高其消化吸收率。煎、烤、炸等方式烹調出來的食物雖然可口美味,但是這種烹調方式容易使蛋白質變性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比如苯并芘等致癌物質),因而不建議經常食用。
優質蛋白質雖然好,但也不能長期只攝入一種或兩種優質蛋白質,可輪換食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攝入的食物種類應豐富多樣,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不同的食物,每周平均攝入25種以上不同的食物,食物多樣是平衡膳食模式的主要特征。對于腎臟有疾病的患者來說要在臨床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選擇和食用適量合適的蛋白質,以免由于進食加重腎臟負擔。
除了蛋白質外,蔬果中富含的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也具有協同提高免疫力的效果,因而清淡、均衡的膳食才能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疫情期間不要隨意挑食或節食以免因為蛋白質的缺乏而造成免疫力低下的情況。營養這件事不只是隨便吃頓飯那么簡單,只有合理的飲食才能為我們提供均衡的營養、保障我們的健康。
徐州健康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