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心理頻道:網絡成癮癥,是指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當中,對互聯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和心理狀態。
門診有一個案例可以大家分享,來訪者為一初二男孩,起因因學習和家庭問題后,出現手機使用及網絡游戲時間漸延長,不愿學習,課上不聽講,后發展為不愿去學校,夜間在家打游戲或看網絡游戲視頻,白天睡覺,家人勸阻不聽,并伴有情緒激動,愛發脾氣,有時會說“再管我,我就去死”的威脅語言,家人放任,難以管理。患者既往體健,個人性格較任性,偏內向性格,家庭關系良好,學業壓力自初中后增加。查體及相關血液、影像學檢查無異常。患者本次病程1年余,主要以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上而放棄學業、社交和家庭,無法自拔,伴有情緒波動、易發脾氣,根據ICD-11診斷標準,診斷為“游戲障礙”即“青少年網絡成癮”。
根據ICD-11,游戲障礙的描述為:游戲作為生活中的優先考慮,即使產生了負面影響,但仍然繼續玩游戲,后果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場等其他領域嚴重損害。玩游戲的行為模式可以是連續的、偶發的、經常性的。游戲行為和其他特征通常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但如果滿足上述所有表現,并且癥狀嚴重的則可以縮短所需要的觀察時間。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國家衛健委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范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比例接近10%。目前,我國關于這一領域的治療規范仍在制定之中。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游戲障礙”列入精神疾病范疇。對此,陸林指出,世衛組織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此舉使網絡成癮問題受到社會更多關注,甚至在治療時能得到保險支持。他表示,網絡成癮不應被簡單定義為一種疾病,青少年過度使用網絡往往伴隨著其他問題,涉及家庭、學校和孩子自身,問題的改善和解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長正確關注和教育、學校支持,以及同伴幫助,都可以減少青少年對網絡的過度使用。
網絡成癮現象的出現往往與其他精神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等有關,臨床治療過度依賴網絡的青少年焦慮、抑郁、多動癥時,會按照相關治療規范進行。一般而言,這些心理疾病得到改善后,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問題也會得到明顯改善。
控制網絡過度使用的優選方法主要為心理治療及小劑量藥物療法:
1.認知療法。明確網癮的不良影響,比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等,使網癮患者內心對于成癮行為有較為本質的認識,慢慢戒除。
2.系統脫敏療法。心理治療師指導家庭成員與網癮患者協商制定計劃,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
3.替代療法。網癮患者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可以一起尋找其他的愛好替代網絡,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戶外運動。
4.藥物療法。對伴有焦慮、抑郁、情緒不穩等患者,可以酌情使用抗抑郁藥、心境穩定劑等治療,注意監測藥物不良反應。
兒少中心擁有國內先進的行之有效的專業技術,可以幫助眾多網癮青少年擺脫困擾,重塑美好生活。
專家簡介:
周勤,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兒少中心主任。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心理康復專業委員會兒童心理學組委員,江蘇省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癥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徐州市自閉癥研究會副會長,徐州市醫學會心身與行為醫學專業委員會秘書,徐州市康復協會兒童康復分會委員,徐州市醫學會心理治療與評估專委會委員,國家級孤獨癥康復教師,徐州醫科大學教師,心理治療師,法國精神運動康復師,高級健康管理師,高級自閉癥療育師,地板時光治療師,生物反饋治療師,自閉癥評估師。
畢業于徐州醫科大學,研修于南京腦科醫院衛生部進修班等,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診療工作10余年。
對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躁狂癥、雙相情感障礙、孤獨癥、抽動癥、多動癥、情緒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精神分裂癥、學習困難、叛逆、網絡成癮、夫妻關系問題、親子教育困難等兒童青少年疾病的診療及心理問題的康復有較深的造詣,參與多項省市課題,發表論文數篇,其中項目《大學生兒童期受虐待者精神病理學的形成機制及小組人際心理治療》榮獲淮海科技創新獎三等獎。 聯系電話:15862269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