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合作,解析出寨卡病毒蛋白晶體結構,為探索寨卡病毒致病機制和研發防治手段提供了關鍵靶點結構信息。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
“寨卡病毒有3個結構蛋白及7個非結構蛋白。在這10個蛋白中,非結構蛋白NS1非常特殊。”施一介紹,通俗來說,這10個蛋白都可以在感染細胞內部存在,幫助組裝成新生的病毒粒子,但只有NS1可以“游離”出去,是唯一能脫離病毒粒子在人體內其他地方存在的蛋白,所以更易跟宿主細胞發生反應。同時,NS1還參與病毒的復制過程,以及調節宿主的免疫系統,降低免疫系統對病毒的殺傷力。此外,NS1可以作為診斷的靶點。
該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寨卡病毒非結構蛋白NS1的C端三維結構,這一結構與黃病毒屬成員登革病毒、西尼羅病毒中的NS1結構類似。“我們還發現,寨卡病毒的NS1與宿主發生相互作用界面的電荷分布與西尼羅病毒、登革病毒都不一樣。登革病毒的NS1主要是正電荷,西尼羅病毒則呈負電荷分布,但寨卡病毒的NS1既帶有正電荷也帶有負電荷,更復雜。”施一說,NS1在吸附細胞的過程中,要與細胞表面的電荷發生相互作用。帶有兩種電荷,就能夠結合更多類型的細胞,具有更加廣譜的電荷適應性。
“NS1可作為治療性抗體的靶標。關于寨卡病毒致病機理的研究,可考慮從NS1著手。”施一表示,“一方面,由于結構類似,可以借鑒過去研究登革病毒和西尼羅病毒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表面電荷分布特殊,以前研究出的治療抗體可能就不適用了,需要專門開發針對寨卡病毒的治療抗體。”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
閱讀下一篇
國家衛計委:讓各類醫院有效互補、有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