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今天是第20個“世界帕金森病日”。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發生帕金森病這一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人也漸漸增多。4月9日,清華大學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李路明在“第五屆清華腦起搏器論壇”上表示,“安裝腦起搏器是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的外科療法。過去使用腦起搏器恒頻刺激療法,只能將患者的震顫、僵直問題解決,而不能明顯改善起步時步態障礙等情況。為解決這一難題,清華研發團隊率先提出了變頻刺激概念并付諸臨床實驗,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成果。”
據了解,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北京市科委主辦,清華大學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承辦,圍繞“科技,對抗疾病;關愛,改善生活”兩大主題開展,全面介紹了帕金森病治療的最新科技進展和患者關愛理念。
抓住手術時機很關鍵
“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最常見的癥狀有震顫、運動遲緩、肌僵直。另外一些患者還伴隨有異動、步態異常、平衡障礙、抑郁、失眠、便秘等情況。”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郭毅在論壇上介紹說。
據悉,在我國,50歲以上的人群當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為1%,并且每年不斷增加。有專家預測,到2030年,我國將有300到500萬帕金森病患者。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神經變性病區主任馮濤在論壇上指出,帕金森作為一個慢性病,無論是醫生、患者還是家屬要做好長期與疾病斗爭的準備。“過去,我們一直通過藥物來治療帕金森病,近一二十年腦起搏器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窗口和路徑。”馮濤說。
據了解,腦起搏器是腦深部電刺激療法(DBS)的俗稱,它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發放弱電脈沖,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癥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從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癥狀,使病人恢復原有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
據悉,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5萬人植入了腦起搏器。由清華大學自主研發的腦起搏器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壟斷,降低了這項手術的成本。上市兩年多的時間中,已完成超過3500例次的植入。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王勁提醒道,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適合植入腦起搏器,這一療法一般選擇75歲以下患者,如果患者其它狀態較好,可適當放寬年齡限制。
“另外,植入腦起搏器手術時機也很重要。”馮濤表示,一般在患者出現運動障礙之后建議做手術,如果患者出現跌倒、認知障礙等情況,就會喪失治療時機。
DBS手術需要良好的術后管理
“DBS手術并不是治療的終點,術后患者需要進行術后程控調整參數、康復訓練、心理輔導等,做好良好的術后管理是DBS手術必要的。”郭毅表示。
但是,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行動不便、出行成本高等問題增加了術后程控管理的難度。對此,清華研發團隊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國際上首先實現了對DBS術后患者的遠程調控,即醫生通過特定平臺,利用網絡和數據傳輸方式來實現對患者長期隨訪和跟蹤治療,保證了患者的術后治療效果。
“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做好術后管理可以使療效最大化。”馮濤表示。
另外,該團隊還為帕金森病患者量身定做的手機軟件,通過軟件,患者可以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和療法最新進展,并可以通過治療數據上傳為醫生提供治療參考。
李路明表示,除了以上兩項最新進展,近一年來,清華團隊將腦起搏器的研究更加細致化。他介紹道,“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現有的腦起搏器高頻刺激,對于帕金森病晚期常見的凍結步態等‘中線癥狀’,都無明顯改善效果。清華團隊通過腦起搏器變頻刺激療法,既保留了高頻刺激的有效性,又彌補了高頻刺激的缺陷,使患者的步態更加順暢。此變頻刺激概念已付諸臨床實驗,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成果。”
據了解,會中,北京品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捐出價值150萬元的腦起搏器產品用于救治貧困帕金森病患者。會后,來自北京共十家醫院的臨床專家為到場患者進行了聯合義診。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