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4月19日上午10點,沭陽縣南關醫院住院部四樓婦產科男醫生劉永勝查房后遭產婦家屬暴打昏迷。此事件一出,讓不少人為之唏噓。究竟婦產科男醫生平日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有沒有遭遇過此類尷尬?就此,記者做了一番調查。
背景:昏迷醫生畢業于徐州醫學院
有報道稱,4月19日上午10點,24歲的沭陽縣南關醫院婦產科男醫生劉永勝走出醫生辦公室后,突然遭到守候在門前的三名男子襲擊,劉醫生當即全身抽搐,耳鼻流血,昏迷不醒。因后腦顱骨骨折,顱腦浮腫,已于20日上午送往南京救治。
據分析,劉醫生之所以會遭到暴打,主要是其之前跟隨女同事查房,引產婦家屬不快。
有知情人士稱,被打昏的婦產科醫生劉永勝畢業于徐州醫學院10級臨床醫學專科,為1990年10月出生,沭陽人,2013年畢業。
此事件一經報道,讓人們的視線聚焦在醫療行業中相對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婦產科男醫生。在工作中,他們究竟遇到過怎樣的尷尬,他們又有哪些不為人理解的痛處,他們又是如何贏取患者的信任的呢?
調查:半數女性拒絕男醫生檢查
針對女患者如何面對男醫生檢查一事,昨日,記者隨機采訪20名女性,發現大多數受訪者對男婦科醫生為自己檢查感到尷尬,“難為情”成為排斥男醫生的主要原因。
受訪者中,半數人會選擇主動離開或更換女醫生;如果只有男醫生的話,多數受訪者更傾向選擇年齡稍大一些的男醫生。相比較而言,高學歷的女性相對能比較客觀看待這一問題,回避行為較少;而40歲以上的女性則對男醫生較為敏感。
市民陳女士說,“每次看到男專家,都覺得渾身不舒服。倒不是不信任他們的技術,就是覺得特別難為情。”市民楊小姐也表示,本身看婦科就有點心情忐忑,再看到男醫生就更緊張,而且也不好跟男友解釋。
不過,也有市民覺得性別不應該成為選擇醫生的障礙。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男醫生、女醫生都無所謂,對于我來講,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技術。即使是男醫生,只要他技術好、口碑好,我也不會拒絕。”
已經懷孕7個多月的吳女士表示,“現在給我看病的就是一位男專家,上了一定年紀,資歷特別深,是朋友大力推薦的,我也特別信賴他,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如果因為害羞不肯接受治療,是對自身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男醫生:眼中只有病人,不分男女
昨日是市中心醫院婦產科醫生謝永全天坐診的日子。從上午8點到下午5點多,他共接診70多人,僅上午就接診52人。“根本沒時間喝水、上廁所,所以早就養成上班時間不喝水的習慣。”
說到男性婦產科醫生的境遇,已經在婦產科工作30多年的謝永覺得“并沒有特別之處,因為在醫生眼里只有病人,不分男女。”
謝永醫生介紹,他們醫院婦產科共有30多人,男醫生只有五六個,以他的經歷來看,很少有患者會特別挑剔醫生的性別,也沒遇到過患者或家屬反應過激的情況,反而,有些資歷深的男專家更受歡迎。
據了解,有些緊急情況需要醫生會診時,發現有男醫生在場,家屬最初會比較排斥,但從患者生命安全的角度考慮,最終會接受男醫生參與醫治。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與醫生的性別相比,大家更看重病人能夠得到及時的醫治。”徐醫附院婦二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杜文升告訴記者,當患者拒絕男醫生檢查時,醫生會在第一時間做好解釋工作。如果患者依然不接受,醫生會尊重患者的意愿,更換女醫生。
“當然,若醫生人手不夠,也會將相應情況告知患者。事實上,婦產科領域,出類拔萃的男醫生不在少數,他們在外科手術方面可能更具有靈巧性和創新性。”
希望:醫患之間需要建立信任
昨日,記者從徐州醫學院了解到,近5年研究生院婦產專業共畢業學生46人,其中男生4人,占全部學生的8.7%。各年度學生男女性別比例為:2009級0:7;2010級2:9;2011級1:7;2012級1:9;2013級0:10。這從側面說明了男性婦產科醫生在從業方面處于弱勢。
據某三甲醫院婦產科工作人員透露,該醫院原先一直都沒有婦產科男醫生,直到2006年才招了兩名。“一般來說,男生更傾向于從事外科、骨科等方面的工作,較少選擇婦產科,而從醫院角度考慮,婦產科女患者也更加喜歡女醫生。”至于選擇男醫生的原因,醫院方面更傾向于平衡原則。男醫生勝任工作強度普遍高于女醫生,所以目前不少醫院的婦產科都有男醫生加入,只是數量較少,男女比例有點失調。
絕大部分醫務工作者認為,患者及其家屬沒必要對男醫生產生抗拒心理,只有建立彼此的信任,才有利于科學、高效地協助醫生完成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