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綜合消息:3月14日是世界腎臟病日,今年的主題是“防治急性腎損傷”。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志紅日前表示,急性腎損傷可通過個人、社區和醫院內多層次的干預來預防,但城市和農村急性腎損傷的主要病因及發病模式有所不同,在防治策略上也應有所側重。
劉志紅說,在現代化大都市,急性腎損傷主要從醫院獲得,如腎毒性藥物的使用、大手術后、敗血癥、造影劑的應用等,常見于年老、多器官衰竭且伴有并發癥的危重患者。在農村或偏遠地區,急性腎損傷通常是由藥物濫用(包括腎毒性中草藥)、食物(毒菌等)、動物毒液(蛇、蜜蜂等)和產科并發癥等造成的。
在發達國家,急性腎損傷患者占住院患者的3.2%~9.6%,死亡率達20%,重癥監護病房中急性腎損傷患者死亡率高達50%,其中接受腎臟替代治療患者的死亡率更是高達60%。有數據表明,30%的急性腎損傷患者腎功能不能恢復,將進一步發展為慢性腎臟病。而對于一些進展性慢性腎臟病患者,病程中一旦發生急性腎損傷,將加速其腎功能不全的發生。
劉志紅介紹,急性腎損傷不僅導致高死亡率,還與慢性腎臟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構成了腎臟疾病高發和快速進展的惡性循環。當前,應提高認識,從預防、早發現和早治療的綜合防治措施入手,以降低其病死率,減少其進展為慢性腎臟病的可能性。
閱讀下一篇
兩會聲音:養兒不能防老——積極應對老齡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