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綜合消息:對于中醫藥,國人似乎有著復雜的情感:一邊火熱地看著各衛視的中醫養生節目,有時還會被偽中醫蒙騙;一邊積極地尋求中醫藥治療疾病,同時還擔心中藥的質量。在全世界,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中醫藥,歐盟今年卻試圖對中藥關上大門。如何看待中醫藥?中醫藥應該怎樣發展?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多位中醫界委員,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必要性:四大作用凸顯中醫藥價值
在本屆兩會上,提出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的委員不少,其中就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
“中醫藥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不太重要。將中醫藥納入國家戰略有必要嗎?”面對媒體記者的提問,王國強說:“盡管近代以來中醫藥歷經坎坷,甚至屢受質疑或否定,但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近年來,中醫藥事業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迅猛發展,在參與深化醫改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益顯示出重要價值。”
王國強分析,這些價值體現在:一是中醫藥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費用比較低廉,深受群眾歡迎,可為深化醫改、改善民生發揮更大作用。二是中醫藥是我國最具原始創新潛力的科技資源,有助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中醫藥相關健康產業,貫穿整個產業鏈,是潛力巨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三是中醫藥以人為本,崇尚自然和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有助于建設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王國強對中醫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寄予厚望。在他看來,中醫藥產業具有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特征,是典型的綠色產業。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自然生態環境。“所以,在當前的國內外形勢下,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戰略有重要意義。”
可行性:科技產業文化基礎已筑牢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委員認為,一項事業要上升為國家戰略,少不了的條件和基礎是戰略意義和新興產業特征、科技創新體系、一定的發展基礎等。從這一角度看,“中醫藥已經完全具備了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條件”。
于文明解釋說,首先,中醫藥服務放大了醫改的惠民效果,用實踐證明了其是維護人民健康、改善民生的重要戰略資源。其次,中醫藥相關產業是我國醫藥產業中獨具特色和優勢的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在全球化經濟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第三,中醫藥產業不是“資源—產品—廢品”的簡單線性生產方式,而是“資源— 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具有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征。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中藥工業產值達4178億元,同比增長37%,中藥產業已成為我國快速增長的產業之一。“近年來,許多地方將發展中醫藥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選擇,成效顯著。”第四,目前,我國已建成16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中藥工程研究中心和一大批國家重點研究室,基本形成了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
于文明介紹,目前中醫藥已成為我國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中醫藥已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地從事中醫針灸服務的針灸師約有20萬人,一些國家還成立了中醫孔子學院。”
實施路徑:制定中醫藥中長期發展規劃
如果將中醫藥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應該怎么做?對此,多位中醫界委員意見一致:“首先要編制實施國家中醫藥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中醫藥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國家發展中醫藥的戰略方針、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戰略步驟以及戰略措施。”
“去年,全國人大和政協調研組來西藏調研民族醫藥發展,我特別激動。聽說后來調研組寫了很好的報告,反映了包括民族醫藥在內的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難處和重要意義。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后來就沒了下文。我還是希望國家真正重視起來。”包括奇正藏藥董事長雷菊芳在內的多位來自中藥藥企的政協委員建議,將中醫藥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
“要發展好中醫藥,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體制。”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楊金生委員在政協醫衛組聯組會上說,目前,省級及以下中醫藥管理機構不健全。全國除少數幾個省(市、區)成立了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管理機構外,大多數省份沒有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管理機構,地級市、縣基本沒有中醫藥管理機構,縣級甚至沒有專人負責中醫藥工作。“沒有完善的管理體系,中醫藥政策在基層難以貫徹落實。要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不但要改變這種‘高位截癱’的情況,而且要成立高規格的國家中醫藥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協調,研究解決中醫藥發展中的問題,推動各地落實扶持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
楊金生認為,要保護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還要加快中醫藥的法制化進程。“希望今年能將《中醫藥法》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爭取早日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