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在今年的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市衛生系統接收救治一百三十多名四川災區傷員。圖為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文學(左一)到愛心病房看望傷員。
1978年,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的春風從此吹遍神州大地。我市醫療衛生工作也經歷了30年艱苦奮斗、30年探尋求索、30年創新拼搏的光輝歷程,迎來了徐州衛生事業的滄桑巨變!
最新統計表明: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4.49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降至12.92/10萬和5.44%。,傳染病總發病率為147.75/10萬,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于全國先進水平,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等七大指標名列全省先進行列。
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文學:實現五大突破 創建“衛生強市”
作為徐州衛生事業的“掌門人”,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文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今后一個時期我市衛生工作的幾大重點:即在指導思想上把握“一個統領”, 突出“三大重點”,做到“四個堅持”,努力實現“五項突破”,把我市由“衛生大市”建成“衛生強市”。
“一個統領”: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衛生改革發展全局,認真分析衛生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科學發展觀對衛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把握科學發展觀給衛生事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努力做到在協調發展中加快發展、在更高水平上統籌發展,不斷開創衛生工作新局面。
“三大重點”:大力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建設。
“四個堅持”:
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放在第一位,作為衛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衛生事業均衡發展,努力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醫療與預防之間、中醫與西醫之間、醫療機構與社區衛生機構之間相協調;
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抓住群眾最關心、反應最強烈的突出問題,下大力氣加以解決;
堅持創新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真正讓人民群眾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五項突破”:
進一步明確衛生職能定位,在加快構建公共衛生體系上求突破;
進一步深化城鎮醫療機構改革,在優化區域衛生資源配置上求突破;
進一步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在建立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上求突破;
進一步鼓勵支持各類資本進入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在建立多元化投資體制上求突破;
進一步堅持中西醫并重,在加快發展中醫事業上求突破。
王文學表示:爭取早日把我市由衛生大市建設成為“衛生強市”,為實現“兩個率先”,建設繁榮、文明、和諧的新徐州提供強有力的衛生保障。
第一章 防控結合,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及應急保障系統
衡量一個城市的整體衛生水平,公共衛生是重要的指標。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的公共衛生工作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特別是近年來,我市以“一案三制”(應急預案體系和應急體制、機制、法制建設)為主線,以重大疾病防控為重點,以應急能力建設為核心,全市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成效顯著,衛生應急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防線。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衛生監督執法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信息網絡體系等四大體系,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市各部門間協調機制、定期培訓演練工作機制等三個機制,初步搭建市縣兩級衛生應急指揮平臺。
我市還制定了《徐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徐州市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和《徐州市鼠疫控制應急預案》等20余應急預案,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防治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組建136名業務骨干組成的“徐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衛生救治隊”和醫療應急救援等4個專業組,成立由80位專家組成的“徐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專家咨詢委員會”。按照常規儲備和戰時動員兩套機制、建立兩個梯隊,確保拉得出、打得贏。
市財政投入300萬元,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傳染病醫院、市職業病醫院、市衛生監督所、市急救醫療中心和綜合醫療機構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分庫,實行動態管理。積極探索“12320”公共衛生公益電話運行管理模式,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公共衛生咨詢電話功能不斷完善。
第二章 加強農村衛生工作,保障百萬農民的平安健康
為了保障百萬農民的健康,我市以實施初級衛生保健、農民健康工程為抓手,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為保障廣大農村居民健康,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以創建初級衛生保健先進縣、農民健康工程先進縣為抓手,推進農村衛生各項工作全面發展,各地在農村衛生工作中,大力開展初級衛生保健先進縣創建工作,2002年新沂市率先通過省初級衛生保健先進縣評審,銅山縣、邳州市、豐縣、沛縣、賈汪區、睢寧縣相繼通過省級評審,到去年年底,我市六個縣(市)、賈汪區全部達到省初級衛生保健先進縣評審標準要求。
在此基礎上,按照省《農民健康工程》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要求,我市大力開展農民健康工程先進縣創建工作,較好地促進了我市農村衛生工作的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均取得顯著進展。
二、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農民受益水平和新農合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圍繞“增加補助,擴大受益,強化管理,鞏固提高”的工作要求,以提高實際補償比例和群眾滿意度為重點,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持續健康發展。全市參合人口已達到610.55萬人,參合率由2004年的70.55%提高到97.64%。參合農民的住院費用補償比由2005年的23.45%,提高到2008年的37.71%,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逐年提高。
財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籌資水平顯著提高。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由試點初期的30元提高到2008年的100元,增長3.33倍。各級財政補助由2004年的8261.46萬元提高到2008年的4.88億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計算機管理網絡系統實現全覆蓋。2005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鎮三級定點醫療機構計算機聯網管理,2008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鎮、村四級定點醫療機構聯網管理,參合農民在四級定點醫療機構就診實現了刷卡補償和現場即時結報,極大地方便了參合農民,深受廣大參合群眾的好評。
三、加強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農村衛生機構服務條件明顯改善,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近年來,各地通過爭取政府投入等多種途徑籌措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資金,全市已建成村社區衛生服務站2163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率已達到98.50%。
大力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 已建成一大批環境優美、服務優良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市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已達到95%以上,農村居民70%以上的健康問題在鎮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夠得到解決。
狠抓農村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切實抓好全科醫生、業務骨干、社區護士和鄉村醫生培訓工作,提高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和水平。
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農村居民的就診利用率大幅提高,小病拖、大病捱的現象明顯減少,越來越多的患大病農民因為得到及時救治,恢復了正常生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有所緩解。
第三章 加大城市社區衛生,構建15分鐘醫療服務圈
我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全市主城區規劃建設的3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已全部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范圍已覆蓋全部城區居民。
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把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成立了分管市長任組長的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在醫保政策方面,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完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管理辦法和醫療費用結算辦法,積極引導和鼓勵參保人員到社區就醫。目前,政府主導、衛生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基本形成。
優化資源配置,服務網絡基本建成。目前,全市3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政府舉辦19個,企業醫院轉型7個,民間資本投入6個,基本建成了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衛生服務站及其他具有社區特色專業服務機構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
轉變服務模式,實施規范化服務。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城市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功能定位,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主要方式,開展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等“六位一體”的服務。
2007年至2008年6月份,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共提供門急診服務328.39萬人次,約占總量的35%;建立居民健康檔案57.5萬份,城市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知曉率、利用率和滿意率,分別達到88%、60%和92.5%。云龍區被命名為“全國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江蘇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區”,鼓樓區被命名為“江蘇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區”,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東苑、黃山、子房、泰山、鼓樓)被命名為“省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
第四章 實施“醫療惠民工程”,讓貧困群眾享受黨的溫暖
近年來,我市著眼于實現“病有所醫”,開展多種形的式惠民醫療服務,讓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千家萬戶。
2005年,為了解決城市低保對象醫療難,市委、市政府把創辦“徐州市愛心醫院”作為當年為民辦實事工程中的兩件實事之一。市區參加第一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全體黨員積極響應市委號召,奉獻愛心,捐款41.2萬元支持愛心醫院建設。愛心醫院2005年5月9日正式開業,為主城區22785名未納入醫療保險的低保和特困職工家庭成員提供常見病、多發病門診醫療服務。醫院實行零利潤運轉,免費服務8項,即免收掛號費、診療費、觀察費、肌肉注射費、皮下注射費、輸液費、胸透費、大便常規檢查費等。同時對所有檢查、檢驗項目收取成本價。2008年7月1日《徐州市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實施辦法(試行)》正式實施,凡參加醫保的符合救助條件的患者在享受醫保待遇后自付部分還可再給予不低于50%的救助。
愛心醫院開業至今,共接診患者54000余人次,人均醫療費19.22元。自2006年2月市區特困職工納入愛心醫院醫療服務范圍以來,共接診特困職工家庭成員患者1.7萬余人次,人均費用26.45元。為我市困難群眾節省醫療費630萬余元。
愛心醫院的創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徐州日報、新華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先后作了報道,中央電視臺以“愛心醫院破解低收入人群看病難”為題進行專題報道。2006年3月25日,時任省委書記的李源潮專門到愛心醫院視察,對這項民心工程給予充分肯定。
我市公立醫院常年開展惠民醫療服務。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均開設惠民門診、惠民病房(區),對特殊人群實行醫療費用減免措施;全市各級公立醫療機構對特困、低保對象就診實行“五免五減半六優惠”政策;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定點惠民服務機構,對符合條件的居民實行“五免五減半”政策。
我市還實施醫療救助,與民政、財政部門協作確定徐州民政醫院和徐州南湖精神病院為流浪乞討危重病人及精神病人的醫療救治定點醫院,救治費用納入財政預算;與市殘聯合作開展“彭年光明行動”,實施了“明天計劃”、“微笑列車”等孤殘患兒醫療救助項目。免費為貧困白內障患者開展復明手術,每年約開展3000人次;先后對我市患有各類先心病、五官科、外科等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唇腭裂、馬蹄足內翻、法洛氏四聯癥、四肢畸形等)的孤殘孩子實施了免費手術治療,為2000余名貧困唇腭裂患者進行免費矯治。其中“微笑列車”活動在我市開展6年多來,手術質量和數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手術量的50%)。
此文發表在2008年11月7日徐州日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