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健康焦點:道路交通事故和高處墜落是我國當今創傷最主要的兩大原因。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超過50萬起,造成10萬多人死亡、506萬余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達17.71億元,直接醫療費達650億元。
創傷被各國公認為是 “現代文明的孿生兄弟”、“沒有槍聲的交通戰”,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一個重大衛生問題。飛來橫禍讓生命頃刻間命懸一線,而從事故發生到傷員得到救治的一小時,被稱為“黃金一小時”。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最合理、最有效、最專業的處理,是創傷急救專業人員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變“病人等醫生”為“醫生等病人”
“120”急救中心調度室救助電話鈴聲響起:一輛大客車發生車禍,車上幾十人受傷!急救車呼嘯而至,急救人員迅速從車上搬下傷員,對傷員傷勢進行評估、分類,依據情況進行處置,并將相關信息發回急救中心和救治醫院……
接到院前急救人員發來的信息后,醫院啟動相應的預警響應:24小時值班制的急診科立即呼叫神經外科、創傷骨科、普外科、胸外科、ICU等相關科室醫護人員到位;通知血庫做好配血準備;院內急救準備和人員組織完成,隨時準備接診即將送來的傷員……
這并不是一次真正的車禍急救,而是近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舉行的嚴重創傷救治演練中的一個場景。在場的創傷急救專家告訴記者,與以往急救演練不同的是,這次演練始終貫穿著變“病人等醫生”為“醫生等病人”這個新理念。
此次演練是衛生部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課題《嚴重創傷救治規范的研究與推廣》項目的一部分,項目牽頭人——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交通醫學中心主任姜保國教授告訴記者,我國嚴重創傷的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10倍~20倍。降低嚴重創傷死亡率和傷殘率的關鍵環節,是建立科學高效的創傷急救機制、規范暢通的救治路徑以及先進實用的診療技術。然而,由于多種原因,目前我國嚴重創傷救治體系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綜合救治水平也遠遠落后于現階段整體醫療水平。
姜保國說,這些問題包括:大多數嚴重創傷現場救治方法不規范,救治人員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轉運途中缺乏院前與院內之間的信息交換,缺乏有效的預警分級系統,常常是病人到達救治醫院,醫生對病人的情況還一無所知,延遲了治療;院前、急診及醫院內的各個專科都缺乏嚴重創傷救治的專業團隊,也缺乏急診科與各專科之間的聯動機制;缺乏科學規范的創傷數據收集系統和嚴重創傷救治質量考評體系。
姜保國認為,提高嚴重創傷的綜合救治水平、建立完善的救治流程、強化專業化救治規范、降低致死率及致殘率已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最應該解決的問題是改變理念,變“病人等醫生”為“醫生等病人”,這也是他們的課題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個區域、兩個鏈接、三個團隊
“嚴重創傷多為多發傷或復合傷,常常累及多個器官、多個系統,需要多個專科聯合的整體救治。在我國,這種多學科的聯合救治不但沒有像專科救治一樣同步發展起來,反而由于專業劃分過細而出現了專科救治能力強、整體救治能力相對薄弱的現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交通醫學研究主要創始人之一、第三軍醫大學教授王正國認為,改變這一現狀,急需完善嚴重創傷救治規范,轉變理念,理順流程。
為此,課題項目探索建立了“一二三”模式,即“一個區域”、“兩個鏈接”、“三個團隊”,在試點城市或地區具體實施。
“一個區域”,是指項目具體實施的區域。通過地方政府組織該地區相關醫療單位參與,逐步建立規范的區域性院前、院內救治流程,最終形成試點城市區域性嚴重創傷救治體系。
“兩個鏈接”,是指在試點城市或區域加強院前救治與院內救治的鏈接,建立院前、院內信息交換,強化急診與各專科之間的信息交換,從而建立規范的救治流程和整體的救治體系。
“三個團隊”,是指在試點區域強化院前急救團隊、急診急救團隊和專科救治團隊能力建設,在建立規范的救治流程和整體的救治體系的同時,提高三個團隊的相互合作能力,并通過開展規范化培訓提高整體救治水平,使我國嚴重創傷救治流程與國際接軌。
姜保國強調說,在“一二三”模式中,最關鍵的是三個團隊中的第三個團隊,即專科救治團隊。因為第一個團隊(院前)目前有,第二個團隊(急診)醫院也有,第三個團隊目前醫院沒有。如果沒有這個團隊,中國的創傷救治就會永遠停留在“來了病人現叫醫生”的狀況,導致專科醫生會診不協調,最后延誤病人治療,甚至使其失去生命。
他說,專科救治團隊應該包括急診科、創傷骨科、胸外科、普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和ICU,成員均需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熟悉專科急救處理,并接受過專業培訓。所有成員都要24小時佩戴傳呼設備,收到預警信號后立即到達急診室。
把創傷死亡率致殘率降到最低
“我們已經真切地感受到按照新救治模式工作帶來的好處。”柳州市工人醫院院長李兵告訴記者。
去年4月,嚴重創傷救治規范的研究與推廣項目在柳州啟動。一年來,醫院嚴格執行項目制定的嚴重創傷規范化救治規范和流程,采用專家組研發的實用高效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院前車載預警和院內呼叫系統,明顯提高了院前與院內救治銜接的效率,基本解決了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脫節、醫療信息交換不暢等問題,建立了實時、可靠的嚴重創傷救治聯動機制。醫院組建嚴重創傷救治團隊,分期分批開展嚴重創傷規范化救治培訓,培養一批業務骨干,切實提高三個團隊的救治能力,有效縮短了患者救治時間。
“現在院前急救時間已經比項目實施前縮短了一半,一年中幾次遇到重大創傷事故,都感到流程比以前順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李兵深有感觸地說。截至今年2月,項目在全國7個大區14個城市的18所醫院建立了分中心,100多個城市設立了救治點。已培訓院前急救人員1500多名,培訓院內急救人員2000多名,超額完成預定計劃。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3年的項目實施和推廣,使項目覆蓋城市的整體交通創傷致死率降低10%~20%;交通創傷致殘率降低10%~20%;院前急救時間在大城市控制在12分鐘~15分鐘,中小城市能控制在8分鐘以內,這與世界先進水平不相上下。”談到前景,姜保國充滿信心。
姜保國說,實現這個目標,不需要學很多新技術,不用多花多少錢,只需整合已有資源、轉變理念,就可以大幅提高搶救生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實施,參加單位醫療急救覆蓋面積總計40多萬平方公里,涵蓋人口約1.6億。這就意味著,通過項目實施,按照整體救治5萬~6萬名嚴重創傷患者的規模,可以減少幾百名至上千名死亡者和受傷者。“項目完成后,如果按照這個模式在全國推廣,每年將減少數以萬計的傷亡者,這是功德無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