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病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傳染病。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主要的血吸蟲病流行區,江蘇地處長江下游,歷史上曾是血吸蟲病流行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歷史流行區涉及10個省轄市、71個縣(市、區)。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我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內陸和山丘地區已經控制或阻斷了血吸蟲病的傳播,血吸蟲病流行區域已限制在沿江的局部地區,而在長江流域從事水上作業的船民、漁民已成為感染、傳播血吸蟲病的主要人群之一。
血吸蟲病是一種介水傳播的寄生蟲病。血吸蟲蟲卵需要在水中孵化成毛蚴,在水中感染釘螺(中間宿主),被感染的釘螺在水中釋放尾蚴進而感染接觸水的人、畜,并寄生在人、畜等哺乳動物體內。
由于船民、漁民常年在水上生產生活,特別是長江船民經常往返于血吸蟲病流行區(如長江中下游水域、洞庭湖、鄱陽湖等地),流動性大,活動范圍廣,因生活、生產接觸疫水,極易感染血吸蟲病,尤其是來自非疫區的船民,不掌握血吸蟲病防治知識,更容易發生急性血吸蟲病。2007-2009年我省發現的7例急性血吸蟲病感染者均為船民。
船民、漁民既是血吸蟲病的受害者,又能成為血吸蟲病的傳染源。人在感染血吸蟲后至發病前有一個潛伏期(最短14天,最長84天,平均40天左右)。船民在感染血吸蟲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時診治,大多數會轉為慢性血吸蟲病,有些成為隱匿性病人,其排出的糞便含有血吸蟲卵。由于目前絕大多數船只上缺少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糞便直接排入江河,對水體造成污染,并可能感染水中的釘螺,形成血吸蟲感染性疫水,進而傳播血吸蟲病。
船民漁民已經成為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重點人群和特殊人群,正日益受到各級政府以及血防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關注。2006年長江流域春季禁漁期,我省加強了漁船民等水上流動人員血吸蟲病防治工作。2007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沿江漁船民集散地調查,制定了《江蘇省漁船民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方案》,探索建立以漁船民集散地為核心的漁船民血吸蟲病查治、漁船民糞便管理、漁船民集散(停泊)地查滅螺、漁船民血防健康教育等工作模式。2007~2009年,在揚州市先期試點的基礎上,我省在沿江漁船民集散地修建了無害化公共廁所198座,發放船用糞便收集容器4619只,不斷推進漁船民糞便無害化處理工作。
為了進一步落實以控制傳染源為主的血吸蟲病防治策略,不斷加大船民、漁民等重點人群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力度,預防和控制血吸蟲急性感染的發生,省政府血地防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江蘇海事局、省衛生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海洋漁業局、省廣播影視局等部門,定于8月1日至7日在全省組織開展以“預防感染、控制傳播”為主題的船民漁民血吸蟲病防治宣傳周活動。
本次宣傳周活動的主題為:預防感染、控制傳播——掌握血吸蟲病防護技能,預防感染血吸蟲病;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控制傳播血吸蟲病。本次宣傳周活動的主要宣傳對象為從事水上作業的漁民、船民和沿江務工人員。重點地區為長江南京至南通段及主要通江河道的船民漁民集散地,包括港口、碼頭和船舶停泊點,以及高郵湖、邵伯湖、太湖等重點水域。其它地區的漁船民集散地和非血吸蟲病流行區也要組織對往來于長江水域的船民開展宣傳活動。
本次宣傳周旨在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教活動,讓船民、漁民和沿江外來務工人員普遍接受一次血防知識教育,掌握血吸蟲病防治知識和防護技能,避免接觸疫水,或者在接觸疫水時做好個人防護(涂抹防蚴霜、穿戴橡膠手套或衣褲等),防止血吸蟲急性感染;同時,指導船民、漁民和沿江務工人員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做到糞便入廁,防止污染水體,并及時查治血吸蟲病,控制血吸蟲病的傳播,從而進一步提高我省血吸蟲病防治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