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住院,全家受累”,這是許多人的切身感受。不過,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部分病區,病人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如今已完全無需家屬陪同。
作為我省及全國首批試行無陪護的醫療機構之一,省人民醫院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無陪護究竟帶來了什么?它能否在所有醫院推行?
家屬在病房里成了“閑人”
“阿姨,洗腳水是要燙點的,還是要溫的?”
“要溫點的。”
2月10日下午,在省人民醫院骨關節科病房,護士胡娟娟正在幫李根娣洗腳。今年61歲、來自鹽城的李根娣阿姨,上周剛做過股骨頭手術。李根娣有一個兒子,工作非常忙,臨近春節,單位根本請不了假。“走進醫院的大門,我就擔心死了,腿不能動,吃喝拉撒都要靠別人,怎么辦啊?”
做完手術,躺在病床上的李根娣就徹底放心了:“病房每天都是干干凈凈的,筷子都收拾得整整齊齊。吃飯前護士幫我擦手,晚上幫洗腳,三天洗一次頭;晚上不論多晚,端屎端尿,一按鈴護士馬上就到,根本用不著子女操心。”
李根娣的老伴在一旁笑呵呵地說:“護士比我還細心周到,前幾天老伴剛做完手術,飯都是護士一口口喂的。我在這里啥也不要做,啥也不會做。要不是不放心老伴,我根本用不著來,都成閑人了。”
目前,省人民醫院共有骨科關節病區、膽胰外科、胃腸外科、乳腺外科、消化科及生殖中心6個病區試行無陪護,涉及235個病床。與普通病區不同,在無陪護病房,除打針、換藥等常規治療由護士負責外,檢查、康復訓練都有專業護士陪護,而病人的梳頭、剃須、喂飯、洗頭、洗腳、剪指甲乃至大小便處理等這些以往由家屬承擔的生活護理,現在全由病區護士承擔。
護士長葉佳華告訴記者,醫院對無陪護有著一整套量化要求,將治療性護理、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等集于一體。例如,過去指導病人進行術后床上大小便訓練,僅停留于嘴上告知,而現在是護士在床邊為病人一次又一次地示范;過去叫病人做康復也只是吩咐他要運動,可現在卻量化到護士為病人數一二三,該運動十下的不能減少到九下。“可以說,病人從入院、檢查、手術直到出院,完全不需一個家屬陪伴護理。”
病人最關心的是收費
“無陪護當然是好事情啦,不用親屬操心,有專業的護士打理一切,關鍵是費用貴不貴?”正在另一家大醫院住院的徐先生說,自己生病住院后,給家里增添了很大困難,老伴本身身體就不好,兒子和兒媳婦工作又忙,只好請個護工幫忙,一天的費用是50元。費用太貴病人用不起的話,一切免談。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省人民醫院無陪護病房,一級護理收費是90元/天,二級護理60元/天,普通護理費是30元/天。
“乍看費用挺貴的,實際上算算,還是承擔得起的。”南京退休職工吳阿姨已在無陪護病房住了一周,她向記者算了一筆賬:按平均住院一周算,最高的一級護理費也就600多元錢,而普通三級護理只要200多元錢。“如果請護工的話,每天還要五六十呢,還不包括他們吃飯的費用。兩邊算算差不多。”記者了解到,目前開展無陪護的幾個病區,只有極少數病人對費用提出異議。如果確實經濟困難的,醫院可以調劑到其它病房去。
護理部主任顧則娟則算了另外一筆常人看不見的賬:“實行無陪護的病區,變得清靜、干凈了,交叉感染率也下降了2%,病人滿意度達到98%以上。重要的是,病人的平均住院日縮短了1.4天,從而為病人節省了住院費用,同時院方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率。可以說,實現了雙贏。”
全面推行不能操之過急
住院無陪護令人期待。衛生部門介紹,目前除省人民醫院外,蘇北人民醫院、盱眙縣中醫院等省內其他17家醫院也在開展無陪護病房試點。全國將在100家醫院、600個病區開展無陪護服務。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推行無陪護如果操之過急,也可能適得其反。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專業護理人員不足。省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顧則娟坦陳:“在無陪護病區,護士的配額都相當高,消化科70張病床配了40多位護士,最高的床護比達1∶0.75,最低的也有1∶0.48,而全省平均水平才1∶0.38。作為全省最大的綜合性醫院,60多個病房單元中目前也只有6個單元實行無陪護。
南京市護理學會理事長、南京鼓樓醫院護理部主任陳湘玉舉例說,美國佛羅里達州立醫院有5000張病床,可護士有1萬多人,還有500名志愿者日夜為醫院服務。他們能對病人做到一對一服務,而在我國,絕大多數醫院護士處于緊缺狀態。如果護士配比不到位,就不宜匆匆推行無陪護。
屢屢發生的醫患糾紛也讓很多醫院心有余悸。“現在的醫患矛盾非常多,萬一病人住院期間出現了什么問題,沒有親屬在旁邊,醫院怎么說得清楚?”南京市兒童醫院一位負責人說,除非上級部門要求這么做,否則醫院不會主動開展無陪護。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管理學院專家建議,不同病人的經濟實力不一樣,不同醫院的技術水平、硬件設施及病人信任度不一樣,無陪護不能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