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王釗
20年前,丙肝病毒被發現;20年后,這個沉默的殺手“伏擊”了全球1.8億人。丙肝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疾病?它是怎么傳播的?它和乙肝一樣不可治愈嗎?
9月29日,在由臺灣消化系醫學會主辦的“2009亞太消化醫學周”年會上,記者就大眾關心的問題采訪了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王釗。
沉默殺手:潛伏10-20年才現肝損傷
我國是個乙肝大國,但對于乙肝的兄弟“丙肝”,人們又了解多少呢?目前,全球有1.8億丙肝患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4倍;全球由丙肝相關肝病引起的死亡人數每10年上升一倍;而在我國,調查發現,全人群的丙肝抗體陽性率水平為3.2%,推算約有患者3800萬。每年法定傳染疫情報告顯示,丙肝的發病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
“丙肝病毒發現得比較晚,上世紀90年代左右才有丙肝診斷項目。加上癥狀隱匿,一般要隱藏10-20年后才開始表現出肝損害癥狀,這也是為什么近幾年才開始有大量的患者被確診的原因”,王釗表示。
據介紹,80%的急性丙肝患者沒有癥狀,大約50%-85%的急性患者會進展為慢性丙肝,其中又有10%-15%的患者可能在感染后10-20年發展為肝硬化。一旦發展為肝硬化,每年有1%至7%會演變為致命的肝癌。正是因為丙型肝炎缺乏特異性癥狀,使其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感染途徑:血液及不潔性行為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發起的《丙型肝炎認知調查》顯示,中國內地99%的人對丙肝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都沒有正確認識。
王釗介紹,丙肝的感染途徑與乙肝類似,丙肝的主要感染途徑是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滅菌不充分的注射器及文身或打耳孔的器械。此外,不潔性行為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噴嚏、咳嗽),共用餐具和一起用餐及其它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播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都是導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但乙肝可以通過接種疫苗進行預防,而丙肝目前還沒有疫苗。這是因為丙肝病毒的基因變異性較大,體內產生的抗體難以應付不斷出現的大量新變種。因此,丙肝的預防重點在于采取有效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嚴格篩選獻血人員,杜絕丙肝病毒經破損的皮膚、黏膜、不潔性行為及母嬰途徑造成的傳播,并且要盡早診斷和治療已感染丙肝的患者,最大限度地減少傳染源。
高危人群:定期查查丙肝抗體
正因為人們對丙肝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知之甚少,使得我國丙肝的就診率只有10%。王釗表示:“當務之急是要讓百姓了解疾病的嚴重性,如果及早治療,用藥得當,丙肝是可治愈的。”
由于沒有疫苗預防,高危人群定期進行丙肝抗體檢查就顯得尤為關鍵。以下丙肝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丙肝抗體檢查:
1、凡有輸血史者,特別是在1993年前接受過輸血者;
2、反復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3、共用注射器者;
4、艾滋病感染者;
5、感染丙肝母親所生的嬰兒;
6、針刺、刀傷或者破損黏膜處接觸丙肝陽性血液者;
7、與丙肝感染者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密切接觸者;
8、與感染者性交或有不潔性行為者;
9、曾行介入性診療者(內窺鏡、牙科器械);
10、做過文身、文眉、穿耳洞等人群。
對于患者而言,感染丙肝意味著沒有盡頭的治療嗎?王釗指出,通過規范系統的治療,丙肝是可以治愈的。目前,治療丙肝主要是采用干擾素療法。
多學科聯手,健全轉診制
據介紹,雖然現在醫院在進行手術之前都會給病人做丙肝、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的檢測,可是即便發現了丙肝抗體是陽性的病人,卻因為醫院相關科室之間缺乏合理的轉診復查制度,有80%患者沒有被告知或指導落實做進一步檢查,95%的患者沒有做進一步的治療,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期。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王釗說,這表明不僅要在公眾中積極宣傳丙肝防治的相關知識,提高公眾認知度,而且非病毒性肝炎專科臨床工作者也應提高對病毒性肝炎的認知水平,逐步規范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篩查和轉診工作。
“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正在努力推進肝炎治療機制的完善,在全國范圍內倡導合理的轉診制度,建立起各科室間的相互密切合作的醫療架構,從而確保患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規范治療,才有可能有效控制丙肝疾病的蔓延”,王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