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院長許樹強說,新醫改方案提出探索醫師多點執業,是使患者、醫生和醫院三方受益的一項制度安排,但在具體操作上還有待規范和探索。
許樹強說,自古以來醫生都是自由職業者,很少受行醫地點限制。在國外,醫生取得執業資格后并不固定在一個地點行醫,醫生由行業協會統一管理,個人對執業風險負責。
在我國,執業醫師定點執業是受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醫生只能在一個單位工作,造成優質醫療資源不能合理流動。但實際上很多醫院因技術力量不足,期盼醫術高的醫生來充實技術力量;患者對高水平醫生有需求,又不想長途奔波,渴望在當地得到專家的診療。因此部分醫生就以“專家”、“顧問”、“指導”等方式到多家醫院開展醫療工作,這說明醫生多點執業有客觀的需求,可以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共享,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方便患者就醫。
其次受益的是各級各類醫院,他們可以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其他醫院的人才到本院工作,開展新技術、新項目的交流與推廣,填補本院業務工作的空白和不足,這對提高醫院設備和其他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提升服務水平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大型醫院的專家到地方或基層開展工作,對基層的醫療工作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同時醫生也是多點執業的直接受益者,通過多點執業,醫生從“單位人”逐步成為“行業人”,激勵更多的醫務人員鉆研業務、體現醫生的自身價值。
探索注冊醫生多點執業,在現實需求上和目標取向上是鼓舞人心的,但在操作層面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探索。第一,法律制度層面的支撐與調整。現行的《執業醫師法》規定,注冊醫生只能定點行醫,否則屬于違法,因此,注冊醫生多點執業首先要在法律層面正名,否則就使多點執業失去保護,存在隱患和風險。第二,在具體實施層面,醫生應該去哪里執業還應有一定的引導。一方面鼓勵醫生橫向交流,實現醫院間資源互補。另一方面,應在薪酬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建立激勵機制,引導醫生去基層執業,緩解基層醫療人力資源短缺的狀況。第三,醫生由“單位人”變成“行業人”后,醫院和醫生的關系要適當進行調整。醫院逐漸將成為一個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服務的場所,醫院由管理者變成服務者。因此,醫院要加強內部管理,優化診療環境,吸引更多的醫生和患者。第四,要加強行業監管,醫生多點執業后自身承擔的風險增大了,醫生的流動也對行業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匹配相應的行業監管制度和自律機制。
有利于促進多元化辦醫
衛生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說,醫生多點執業有利于促進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形成。
首先,醫生多點執業能最大限度發揮優秀醫務人員的價值和作用。優秀醫務人員是稀缺資源,多點執業能發揮稀缺資源的最大效益,這一點在許多國家都存在共識。
其次,能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這是在執業醫師管理中需要探索的。實際上在2004年,我國已經有了初步的嘗試,有關文件開始允許醫師外出會診和手術,通過加強對外出會診和手術的管理,使優秀的醫務人員在更大的范圍為人民服務。同時在設計這個制度時,要區分不同級別的醫院和不同條件的醫務人員,比如說對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一些醫務人員,可以在探索中做相應的安排。
另外,多點執業對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關鍵是人事管理、社會保障接續如何安排等。對于醫務人員的多點執業工作時間和所在公立醫院工作的職責、值班時間的安排、會診手術和急診的安排,一定要落實到位。各公立醫院和國家在這方面,實際上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說值班制度、崗位責任制度、查房和教學制度等,關鍵是要搞好這些制度的落實。
管理者面臨挑戰
□本報記者 張燦燦□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杉說,中國醫療資源極不均衡,優質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城市大醫院,因此多點執業并不完全是為了改善醫務人員的待遇,而是通過醫生多點執業的嘗試,來解決患者看病不方便、看病難的問題。但這項政策也給醫院管理者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提出了挑戰,需要明確醫院應該給醫生提供什么資源、醫生在這個機構里面承擔的職責是什么等問題。如果能夠及時修改《執業醫師法》最好,但這需要很長時間,所以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一些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