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健康信息: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也是神經外科治療中最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常被稱之為“大腦殺手”。
根據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的相似程度,膠質瘤分成Ⅰ-Ⅳ級,I、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Ⅲ、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級別越高,惡性程度越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最大范圍安全切除腫瘤,以及根據需要進行多學科整合診治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日,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神經腫瘤組組長、副主任醫師張繼東和團隊成員主任醫師管軍、主治醫師紀子騰、住院醫師趙賽賽,成功診斷一例臨床表現不典型的腦膠質瘤患者,并通過神經導航微型手術機器人輔助,在顯微鏡下為該患者精準切除了腫瘤,同時成功保護了其運動功能。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未出現癲癇、肢體偏癱等常見并發癥。
一次常規體檢,發現腦袋里有個性質不明的炸彈
老家安徽的W先生(化姓)今年57歲,8個月前在外院體檢時,意外發現自己右額葉有斑片狀低密度病灶,性質不明。半個月前,他又在外院進行頭顱磁共振及增強掃描、波譜分析等檢查,提示右額葉占位。


術前患者的CT和磁共振影像
既然是占位,一般考慮為腫瘤,究竟是原發性腫瘤還是轉移瘤,還需進一步檢查。診療結果讓W先生意識到自己這次得的不是小病,慎重起見,多方打聽后,他慕名來到徐州一院,找到神經腫瘤專家張繼東尋求進一步診治。
臨床無癥狀、影像不典型,慎之又慎出診斷
明確的診斷是選擇治療方案的前提。張繼東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問診,仔細分析影像等相關檢查資料,希望找到有力的診斷依據。“根據該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沒有相關證據支持病灶是來源于身體其他部位的轉移瘤,而CT和增強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結果分析,也不像典型的膠質瘤。”

術前患者的磁共振波譜
張繼東團隊又聯合影像專家對患者的磁共振波譜進行分析,發現患者占位處波峰比較高,代謝存在異常。“經過綜合評判,我們考慮患者是一個低級別膠質瘤。”張繼東表示。
多學科協作,確定手術方案及路徑
明確診斷后,接下來就是手術方案及路徑的選擇。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渠敬峰主持召開了四級手術術前多學科會診討論,專家團隊決定聯合采用神經導航微型手術機器人系統+顯微鏡“雙劍合璧”,經額入路進行腫瘤切除,實現最大范圍安全切除腫瘤,術中注重保護入路經過的正常腦組織及血管神經,確保手術更精準、更微創。

術前采用神經導航微型手術機器人系統定位患者的顱內腫瘤
(紅色區域為腫瘤組織)
為此,張繼東和團隊術前根據影像專家用高精度的磁共振成像與CT掃描數據構建出的患者顱內腫瘤三維模型,通過神經導航微型手術機器人系統,將模型與患者實際解剖結構精準匹配,為手術入路提供了直觀的可視化指導。
一切準備就緒。
手術過程堪比豆腐上雕花,憑的是精湛的技藝
失之毫厘,謬之千里,既要盡可能切除腫瘤,還要保證不能損傷重要的血管神經和正常腦組織,手術難度和驚險程度不言而喻。
手術當天,在該院建有專家工作站的神經外科知名專家、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虞正權教授受邀和張繼東、管軍聯合為患者實施了這臺名副其實的微創顯微手術。徐州一院神經外科麻醉專業組組長楊麗、姚瑩瑩、趙盼盼團隊,手術護理團隊王迪雅、張海婷等共同參與了手術。

手術過程堪比一場大師級的微雕現場秀。面對脆弱的腦組織,虞正權教授和張繼東全神貫注,在導航系統的實時引導下,他們手持帶有傳感器的手術器械,精準定位腫瘤位置,在顯微鏡下輕柔熟練地操作著,確保每一根神經血管都被小心呵護。他們不僅展現出了超凡的手術技藝,還有對每一個手術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患者生命的最大尊重。
最終,病變組織被成功切除。


術后患者的CT和磁共振影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據張繼東介紹,神經導航微型手術機器人系統能夠對病灶精確定位,選擇最佳手術入路,提高病變全切率,降低手術并發癥,使創傷更小,手術更快速、更精確、更安全。
成功的手術離不開術后精心的護理。術后,在護士長劉玲團隊的精心照顧下,W先生恢復良好,不久前已康復出院。面對朝夕守護的醫護人員,W先生和家人充滿了感激之情,出院前特意制作兩面錦旗送來,以表達深深地感謝與敬意。


科室介紹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是徐州市醫學重點專科。國家級神經系統疾病治療聯盟單位,國家級意識障礙研究聯盟單位。國家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于炎冰教授工作站、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虞正權教授專家團隊工作站均落戶于此。
科室設備先進精良,擁有大型手術顯微鏡,神經內窺鏡、腦室鏡、手術動力系統等先進設備儀器,保證了復雜手術的安全進行。病房設備完善的神經外科監護室及中心監護系統保證了病員術后的觀察治療。
科室常規開展手術項目包括:
1、顱內各類腦膜瘤、膠質瘤、垂體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椎管內脊髓腫瘤、腦積水、顱骨缺損、各型顱腦外傷的搶救、腦出血、大面積腦梗死的搶救;
2、微血管減壓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抽搐、腦癱等功能神經微創手術;
3、顱內復雜的腦血管畸形切除術,各部位顱內腦動脈瘤夾閉術;
4、頑固性癲癇的手術治療、帕金森病(DBS)腦深部電刺激治療;
5、斜坡腫瘤,聽神經瘤切除功能保留,腦干腫瘤切除,脊髓髓內腫瘤切除,顱底腫瘤切除,海綿竇腫瘤切除,枕大孔區腫瘤切除,顱眶、顱鼻溝通腫瘤等復雜手術;
6、成熟開展神經內鏡下鞍區病變切除,使神經外科真正走向微創、精準治療,使病患得到最大程度減小創傷,優良的恢復。
科室有一批高素質、高學歷、高度負責敬業愛崗的醫務人員。其中主任醫師5名、副主任醫師5名,主治醫師4名,博士2名,碩士研究生9名。擔任省神經外科學會委員,市神經外科學會副主委、徐州市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學組副主任委員及各種醫療鑒定、傷殘鑒定、慢性病鑒定委員。承擔全市各種醫療鑒定、傷殘鑒定、慢性病鑒定。榮獲多項徐州市科技成果獎,江蘇省衛生廳醫學引進獎,徐州市醫學引進獎。在SCI、中華級等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
近年來科室團隊成員勇于進取,規范治療,積極開展顱底病變、顱頸交界病變等高難度手術,逐漸形成以顱腦外傷、腦血管病、顱內腫瘤、功能性疾病并行的綜合性顱腦外科。
專家團隊介紹

虞正權
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行政副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江蘇省臨床醫學中心和江蘇省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
專業擅長
主要從事現代顯微神經外科,尤其是腦深部腫瘤、顱底腫瘤和復雜的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AVM)的臨床研究。嫻熟掌握現代神經外科微創理念和技巧,特別擅長顱咽管瘤、松果體區腫瘤、腦室系統腫瘤、丘腦腫瘤、腦干腫瘤等腦中線深部腫瘤的顯微手術治療以及顱底腫瘤、高頸髓髓內腫瘤和各種復雜的顱內動脈瘤和AVM等疑難和高風險手術。
學術任職
江蘇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候任會長
江蘇省醫學會顱底腫瘤學組首任組長
蘇州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主任委員
江蘇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腦轉移瘤學組副組長
江蘇省社會辦醫療機構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中青年神經外科醫師聯合會常務委員
《臨床神經腫瘤雜志》《江蘇醫藥》等雜志編委
2000-2004年初赴瑞典林雪平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進修并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現代顯微神經外科的學習和研究工作。2004年學成歸國后主要從事腦深部腫瘤、顱底腫瘤和復雜的顱內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AVM)的臨床研究。
發表相關論文近百篇,其中國外SCI雜志論文50余篇,中華系列核心雜志論文10篇,參編專著2部。獲江蘇省醫學科技一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省教育廳教育科學研究成果(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市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省部級科研課題2項,衛生廳重大課題1項,蘇州市重點病種診療技術專項1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

渠敬峰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
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現任江蘇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
江蘇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
徐州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徐州市質控中心神經外科中心副主任
徐州市卒中協會常務理事
徐州市抗癌協會神經外科分會秘書長
徐州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
徐州市勞動傷殘鑒定委員會專家
1991年畢業于徐州醫學院,2005年在日本大阪成人病醫院(心臟及腫瘤中心)神經外科進修學習,從事ICU(重癥監測治療)、神經外科工作20余年,在治療顱內腫瘤、腦血管病、顱腦外傷、脊髓腫瘤等疾病和手術中,特別對危重病人搶救治療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發表論文數篇,并參與市局級科研工作。

張繼東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醫療組長
副主任醫師 醫學碩士
江蘇省第二屆醫療損害鑒定專家庫成員
徐州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委員會委員
徐州市緊急醫學救援工作專家組成員
徐州市介入神經病學研究會卒中急救分會委員
從事神經外科專業15年,擅長腦出血及重型顱腦損傷的救治,熟練掌握功能神經外科(面肌痙攣及三叉神經痛等)、神經系統腫瘤(包括椎管內腫瘤)及腦血管病的診斷與治療。
主持及參與徐州市科技局課題2項,發表省級以上及核心期刊論文數篇。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