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行業信息:為幫助我國實現《國家“十四五”期間人才發展規劃》中關于促進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重要目標,Wiley在近年中加大了推進開放科學的步伐,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科學的廣泛傳播以促進基礎科學領域的創新。Wiley中國為感謝我國作者在開放科學與促進科技創新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在較受中國作者認可的開放獲取期刊中評選出若干位“Wiley威立中國開放科學高貢獻作者”。
2022年12月,徐醫附院神經內科張勇主任團隊的研究成果The systemic inflammation markers as possible indices for predicting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myasthenia gravis發表于國際神經科學期刊Annals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Neurology(中科院2區)后,立即受到了全球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在發表后的三個月內即獲得了515 次下載,位居該期刊中國作者2022年第四季度發表文章三月內下載量前五,因此榮獲2022年第四季度“Wiley威立中國開放科學高貢獻作者”。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第一臨床醫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黃小雨,2020級碩士研究生徐銘銘和王瑩瑩為共同一作,張勇主任為通訊作者。
此次研究主要探討全身炎癥標志物與重癥肌無力患者臨床活動性、呼吸衰竭及預后的關系,首次提出全身免疫炎癥指數(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是預測重癥肌無力患者不良預后的有效指標,外周血血小板計數與淋巴細胞數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是重癥肌無力出現呼吸肌無力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主要結論可以使醫務人員在臨床上能夠通過簡單的化驗指標預測重癥肌無力患者的疾病發展,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標準化的精準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指導意義。
此外,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Plasma C18:0-ceramide is a novel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disease severity in myasthenia gravis于近日在神經生化領域老牌國際期刊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中科院2區,top)在線發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為第一完成單位,第一臨床醫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張周傲為第一作者,2019級碩士研究生黃小雨和2022級碩士研究生杜雪為共同第一作者,張勇主任為通訊作者。該研究首次揭示了鞘磷脂代謝在重癥肌無力的發病及進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神經酰胺可以作為一種預測重癥肌無力疾病嚴重程度的新型生物標記物,為重癥肌無力的免疫發病機制和治療性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張勇主任團隊一直致力于神經免疫性疾病尤其是重癥肌無力相關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在院科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已經成立了重癥肌無力專病門診和重癥肌無力多學科聯合門診MDT,對患者進行規范化治療和系統的隨訪。通過臨床隊列和基礎研究,在重癥肌無力發病機制上獲得了系列原創性科學發現。在2023年5月19日,張勇主任當選江蘇省卒中學會神經免疫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并在會上做了《重癥肌無力異質性和治療策略》報告,充分彰顯了徐醫附院神經免疫亞專業在該領域較高的影響力。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