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網 徐州腫瘤頻道:冬春換季,天氣干燥,倘若飲食不注意,再加上休息不好,就容易引起便血等肛腸問題。68歲的張大伯因為出現便血而判斷自己得了痔瘡,可沒想到,肛腸科的醫生告訴他:“你這不是痔瘡,而是直腸部位長了個腫瘤。”
記者從徐州市三院肛腸科了解到,早期直腸腫瘤的癥狀和痔瘡雖有相似,但也有區別。想知道出現便血究竟是痔還是腫瘤,應該及時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和診斷。
以為自己患痔瘡沒想到卻是長了腫瘤
最近這段時間,68歲的張大伯(化名)心里總有點犯嘀咕,因為他發現自己的大便有異常,“顏色不大對勁,不是正常的黃褐色,而是暗紅色,有時候能明顯發現便血”。
想到自己十幾年前就患有痔瘡,張大伯以為自己總是老毛病發作,于是自行到附近藥店買了一些治療痔瘡的藥物。接下來的日子里,張大伯堅持多吃素少吃肉,天天用藥,希望癥狀有所緩解,但是結果卻令他失望了,“痔瘡”并沒有好轉。
無奈之下,他前往市三院肛腸科進行咨詢。一檢查才發現,導致張大伯大便異常、出現便血的“禍根”根本不是痔瘡,而是直腸部位長了個腫瘤。幸運的是,張大伯的這個腫瘤發現較早,腫瘤細胞尚未擴散。市三院肛腸科專家進行會診后,為張大伯實施了腫瘤切除手術。目前,張大伯已康復出院。
發現大便帶血要引起警惕
據介紹,直腸腫瘤常被稱為“安靜的殺手”,它平常多半沒有明顯癥狀,通常在被發現時已經有轉移現象。為此,醫生強調要了解直腸腫瘤的預警信號,及時就醫。
據市三院肛腸科專家表示,直腸腫瘤的第一個癥狀是大便帶血,從臨床來看,百分之八十的直腸腫瘤患者都有便血的情況。然而出現這種情況,人們總認為是痔瘡造成的。早期直腸腫瘤的癥狀和痔瘡雖有相似,但也有區別。痔瘡出血常常是排便時出血,為鮮紅色,直腸腫瘤排便帶血,常伴有黏液或者膿液,血液的顏色較深。專家提醒,想要單純靠便血就推斷自己得了痔瘡或者是直腸腫瘤,這樣是不科學的,還是要到醫院去檢測便血情況作出診斷才能辨別出,這究竟是痔瘡還是直腸腫瘤還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此外,除了有明顯的大便帶血外,直腸腫瘤的預警信號還包括:大便習慣改變,原來有規律的大便突然增多或減少、腹瀉、便不凈等;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黏液便等);腹痛或腹部不適;腹部包塊;腸梗阻相關癥狀;貧血及全身癥狀,如消瘦、乏力、低熱等。
高危人群應在40歲開始接受腸鏡檢查
直腸上長腫瘤,應該如何處理?記者就此問題咨詢了市三院肛腸科專家,專家解釋:“精準診斷+微創治療,是利于患者的診療模式”。
診斷方面,借助先進的電子肛腸鏡,采用醫用視頻攝像技術,在檢查過程中可同時觀察到病灶部位,并可將病灶鎖定后打印成像,亦可放大觀察,可對肛腸內部深層病灶部位進行圖像采集,實時診斷,讓醫患雙方清晰、準確、直觀地了解病情,避免誤診、漏診。同時為治療前后進行比較提供可靠依據,幫助患者了解病情選擇治療方案,避免因傳統人為檢查帶來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誤。
在治療方面,摒棄傳統手術,引進多套微創療法“傳統手術創傷大、恢復慢,容易給患者帶來痛苦和不便,而微創手術痛苦小、出血少、恢復快,不影響工作和學習,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市三院肛腸科專家建議說,秉持預防高于治療的原則,應重視直腸腫瘤的篩查體檢。高危人群(有家族史、個人史、個人生活習慣不良)應在40歲左右開始接受腸鏡檢查,3-5年復查一次;發現腺瘤或惡化的息肉應及時切除,持續三年每年復查,然后每3-5年復查一次。普通人群的話,推薦50歲以上都應該做一次腸鏡檢查,若沒有發現問題,以后可以每10年左右檢查一次;如果檢查發現有息肉,切除后的前三年應該每年復查。
溫馨提示:市三院肛腸科開展公益活動,征集援助50個肛腸疾病患者名額可享受免費檢查(詳情見院內通告)或到院咨詢。
徐州導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