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希望的2010年馬上就要到了。在過去一年的健康領域里,發生過哪些值得我們回顧、思考和總結的事件呢?不妨跟隨著本報的視線來慢慢梳理一下,那些看似已經遙遠的事件,其實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著我們的健康觀念。
流行病——
禽流感、豬流感(甲型流感),最近又有羊流感 去年流行的禽流感還未消失,緊接著今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國等地接連暴發甲型流感(豬流感)疫情,隨后,世界很多國家都相繼出現危重病例,一直持續到現在。近日,又發現了“羊流感”。
業內觀點:接連不斷的各種“流感”,讓我們需要為未來做好防疫準備。
記者之言:甲流的全球肆虐,也讓人們養成了更良好的衛生習慣;人畜共患病的花樣翻新,更為人類敲響了警鐘:保護好環境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百姓心聲:在重大疫情面前,政府的做法還是值得百姓信任和依賴的,比如以前的非典,現今的甲流,防控工作做得很快、很到位。
新政策——
新醫改方案出臺 方案提出,到2011年“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將得到明顯緩解,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業內觀點:把基本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提供給每個老百姓,不僅著眼于長遠的制度建設也發力于解決眼前困擾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記者之言:每個人都能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老百姓才會有生活安全感,但要想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要走的路還很遠。
百姓心聲:老百姓看的不僅是方案,更看行動。
基本藥物實施國家指導價
發改委公布國家基本藥物的零售指導價格,10月22日,中國各地正式實施調整后的藥物零售價格,此次調價涉及品種均為居民常用藥。
業內觀點:降價對藥店影響不大,關鍵看醫院能否把藥價真正降下來,目前不少處方藥的確存在降價空間。
記者之言:調整指導價只是第一步,更為艱巨的是如何制止列入降價的藥品先在市場上消失,然后改頭換面、抬高價格后重新出現。
百姓心聲: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更關心參考了指導價格后藥品的實際零售價。
食品安全法取代食品衛生法
6月1日,《食品安全法》和配套的實施細則開始實施,其中有諸多亮點:如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做出了明確規定。7月20日,《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發布并實施,條例未禁止乙肝病毒攜帶者從事食品行業,可謂“乙肝解禁”。
業內觀點: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雖屬“亡羊補牢”,卻猶未晚也。
記者之言:食品安全出了這么多問題,為什么總是要等到曝光、等到有人為此付出代價才有人管呢?說到底還是監管的問題,有法可依還需要有力的監管。
百姓心聲: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真的是讓百姓每天為食品安全提心吊膽,希望以后真的能有所改觀。
醫療事故——
血透感染丙肝事件 11月以來,19名在安徽霍山縣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就醫者感染丙肝病毒。經調查,為一起醫源性感染事件。
業內觀點:基層醫院的管理問題需要更嚴格監管。
記者之言:院長被撤職,護士長被處分,可百姓得病所經歷的痛苦可以抹去嗎?救死扶傷的精神不應只是監管來的,更應發自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內心!
百姓心聲:人的健康、生命豈能兒戲!把醫生換成是患者,還會這樣嗎?個別醫務工作者真應該捫心自問一下了!
開胸驗肺事件
河南新密市農民張海超,先后被多家權威醫院診斷為塵肺,但在職業病法定診斷機構卻沒有診斷出,在多方求助無門后,不惜“開胸驗肺”。
業內觀點:改變當前職業病診斷、鑒定的舉證模式,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建立統一的、權威的職業安全衛生保障機制,才能真正保障勞動者的利益。
記者之言:“單位開證明才能診斷”;是否為職業病由職業病防治所一家說得算,老百姓是弱勢群體,如此情況,職業病鑒定豈有不難?
百姓心聲:以胸口挨一刀的痛苦換來重新診斷的機會,這個代價未免過于沉重了吧?
公信受疑——
明星代言假藥事件 中國廣告協會11月1日發出通報,著名演員侯耀華共代言了包括保健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等10個虛假產品廣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正式公布:明星明知是假藥仍為其代言,將被界定為共犯,追究刑事責任。
業內觀點:明星不可能是各方面的專家,如果藥品經過了檢驗和批準,再出現問題就應先追究相關部門的責任。
記者之言:代言就要對消費者盡到一定的義務,不能只“拿人錢財替人消災”。
百姓心聲:明知是假還代言,當然該負責,這是向消費者滴血的傷口上再撒下一把鹽。
感冒藥遭遇信任危機
英國藥物安全管理機構對69種感冒藥進行了評估,發現多種常用的非處方類兒童感冒藥和咳嗽藥不僅沒效果,還可能帶來各種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隨即,在國內引來了人們對西藥感冒藥安全問題的質疑聲。
業內觀點:本次感冒藥事件,該強調和注重的應是成人感冒藥用于兒童會帶來傷害。
記者之言:醫藥企業為什么就不能在說明書上注明是否適用于兒童及適用劑量呢?別出事前把老百姓當“專業醫生”,出事后又說老百姓“濫用藥品”。
百姓心聲:老百姓不可能對藥物成分和效果做實驗,藥物安全應是國家監管和企業良知問題。
污染致病——
兒童鉛中毒事件 陜西省鳳翔縣615名兒童因周圍冶煉公司排放廢水、廢氣導致血鉛超標,在此前后,我國其他地方也發現多起因工業企業污染導致周圍居民中毒案例。
業內觀點:工業企業發展要按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明確界定和規定,之外,更要主動承擔必要的社會道德責任。
記者之言:工業的發展與人的健康孰輕孰重?因發展經濟而破壞環境的現象何時休?
百姓心聲:工業搞得再好,把人身體搞壞了,還有啥意義?
健康爭議——
碘鹽風波 一家媒體報道稱,我國現推行的碘鹽造成民眾補碘過量,導致甲狀腺疾病高發,甚至有患甲狀腺癌癥的風險。衛生部做出回應:全民補碘過量非事實,并對現行食鹽碘含量小幅下調,由于各省市的情況各不相同,再次調整時將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業內觀點:安全向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關鍵是量的問題。
記者之言:關乎公眾健康的事情不僅僅是科學問題,更多的是讓大眾、社會心理接受程度的問題。
百姓心聲:很多科學問題需要時間考證,尤其是跟健康有關的規定應該有后續跟蹤監測,這才是解決爭論最好的方法。
鎳鉻烤瓷牙導致腎病事件
3月,網友柳先生發帖“鎳鉻烤瓷牙可致腎病”并講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引來跟帖無數。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材料專業委員會發文稱,鎳鉻合金副作用大多局限于口腔局部,極罕見造成身體重要臟器損害。
業內觀點: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應在全國開始收集相關病例,根據病例收集的具體情況,來判斷是否進一步做鎳基合金等烤瓷牙醫療器械的安全再評價工作。
記者之言:醫學技術也是在不斷探索和進步的,無論結論如何,發現問題及時反映也是百姓健康意識提高的一種表現。
百姓心聲:醫生應在患者安裝時應給出一定的健康提醒,畢竟是重金屬的東西,選擇時還是慎重點好。